記者劉溟報道:鄭州商品交易所首個大合約品種花落小麥期貨。鄭商所小麥期貨合約調整方案日前亮相,主要內容包括:“鄭州商品交易所硬白小麥期貨合約”改為“鄭州商品交易所普通小麥期貨合約”;硬麥、強麥期貨合約交易單位均由10噸/手改為50噸/手,同時兩者每日價格最大波動限制均由原來的“±3%”改為“上一個交易日結算價±4%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硬麥、強麥交割品級做了修改;硬麥交割地點由“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修改為“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及指定交割計價點”;硬麥期貨合約代碼由wt改為pm;強麥期貨合約代碼由ws改為qm。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小麥合約修改旨在擴大交割標的范圍,降低交割成本,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不斷提高市場流動性,逐步促進市場功能正常發揮。
據了解,目前國外有多家交易所開展小麥期貨交易,最具影響的是美國小麥期貨交易。美國共有三家交易所交易三個不同的小麥合約,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交易硬紅春麥、堪薩斯交易所交易硬紅冬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原cbot)交易的則是小麥(類似于國內的普通小麥,含軟紅冬麥及另兩類小麥,因軟紅冬麥價格較低,該合約反映的是軟紅冬麥價格),三個小麥合約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各有自己的參與群體,均保持了較好的市場流動性,功能發揮充分。
從國內小麥市場情況來看,2003年以來,鄭商所兩個小麥期貨品種長期同時存在,硬麥期貨曾一度活躍,強麥期貨一直比較活躍,最高日成交量141萬手,大多時候保持在50萬手左右。后來硬麥歸于沉寂,強麥也不太活躍,既有國家政策的原因,也有品質指標方面(如硬麥角質率及硬度指數,強麥穩定時間)期現貨市場不接軌的原因。通過修改,普麥合約各項指標相對合理,可避免期現品質指標背離的情況;強麥增加貼水替代交割品,更貼近現貨,可使強麥避免出現非理性波動,為兩個小麥期貨合約同時平穩運行、發揮功能掃除了制度障礙。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