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月16日報道:(記者詹婷婷)記者16日從安徽省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為進一步研究濕地恢復工程,保護長江江豚,《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現狀及恢復對策研究》項目日前獲得安徽省環境保護廳批準。目前項目資金已經到位,正在組織實施。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忽視的生態效益,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恢復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江湖泊、徑流眾多,水道曲折迂回,沙洲發育充分,是白鰭豚和長江江豚的重要繁衍地和棲息地,長江中下游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的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國際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及遷徙停歇地,是中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地區。
據了解,由于長江水運事業和漁業捕撈的快速發展,一些沿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濕地功能呈現退化趨勢,嚴重威脅長江江豚等野生動物的生存。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辦公室負責人張西斌表示,《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現狀及恢復對策研究》項目,使用宏觀生態學研究方法完成現有保護區濕地生物資源調查,縱向上量化比較人類活動對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破壞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的生態恢復策略,將為今后政府部門開展濕地恢復工程提供很好的基礎材料和理論支持。
長江江豚屬于小型齒鯨類動物,成年體重幾十公斤,體表呈黑色,自然壽命20多年,為中國長江獨有淡水豚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目前整個長江流域江豚數量僅有1000多頭,而且數量還在下降。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