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鄉土
這里的南瓜長得好自在。一根藤、兩根藤、三根藤,好多好多瓜藤,都伸得長長的,爬上樹、爬上墻、爬上瓜架、爬上山坡,有的還伸進水溝里,高興了,就結個瓜,讓它隨緣地長著,又繼續往前爬。于是,屋前屋后的瓜棚上,豬圈羊圈的屋蓋上,路邊的坡地上,梯田的田埂上,都有圓鼓鼓的南瓜在探頭探腦。那些掛在棚上的南瓜,小的隨風晃蕩,一副稚氣之態。個頭有些大了,就會被一個舊竹筐托著,不愁食不愁穿地躺在里面,讓自己長得更大更胖,直到被主人抱進家中。
這是在莆田山區,大洋鄉與新縣鄉交界的那些村寨,山青泉旺,地肥露濃。那些被主人抱進家中的南瓜,被隨意放在門前的柴垛上、廳堂的墻角、樓道的邊緣。南瓜個兒大、體圓,外皮光滑密閉,連尖嘴老鼠也無從下嘴。因此,無需用專門的櫥柜把它們細心貯藏,即使像堆柴垛草垛一樣把它們堆在墻邊,也不怕傷皮破肉,放上幾個月,瓜瓤還是鮮潤的,而且經過糖化以后,煮起來口感更綿甜。
南瓜在我的記憶里格外暖人。那是天氣由秋轉冬的時候,田地里的綠葉蔬菜漸漸少了,南瓜出現在我們的飯桌上。它沒有以濃香猛辣吊人胃口,有的只是微甜淡香,吃起來雖不爽脆,卻溫厚綿軟。老家的冬天氣溫低,從耐饑、抗寒的需要考慮,三餐的飯應該吃得干一點,然而那是個缺糧的年代,雖然秋收剛過,糧柜里還有些米谷,但要吃到來年夏收時節還是緊巴巴的,所以我們都把米飯煮得稀拉拉的。那時候如果飯桌上有一碗煮南瓜,既可當菜又能充糧,肚子就會踏實許多,身子也會溫暖許多。只是那時候我們家收成的南瓜也不多,吃不了幾回就沒了。三姨下山賣柴買貨的時候,有時會給我們帶一兩個南瓜。三姨家住深山,田地肥沃,南瓜對她來說不是什么寶物,但要把那個又圓又沉的東西搬到我家,她得走十來里彎曲陡峭的山路,其辛苦可想而知。三姨的那份情意,如今想來依然心頭暖暖。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