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近日,兩則報道引起筆者的關注,一是喜報江門優質稻米蔬菜香飄珠三角,報道稱“2011年,江門糧食、蔬果分別達104.43萬噸、114.94萬噸,分別約占珠三角的30%、20%,成為珠三角地區名副其實的“菜籃子”與“糧袋子”。二是憂報棠下農民為生姜賣不出去而發愁,報道稱“離春節越來越近了,昔日的‘姜你軍今年風光不再,蓬江區棠下鎮天河的鄺笑華,卻為種植的2萬多斤生姜賣不出去快要爛在地里而發愁”。深思后體會建議有三:
一是江門的城鎮化程度還較低,是珠三角農業大市、農民大市、農村大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是江門職責所在、特色所在、優勢所在,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重點所在。
二是江門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良好的自然條件和長期以來農民積累的農業技術,各區(市)應發揮特色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江門建設成為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地區著名的“菜籃子”與“糧袋子”。
三是中國的農民迫切需要組織。棠下姜農的困境暴露出了我們農民生產的局限性和脆弱性,現代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我們培育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在繼續完善“經營公司+農戶、專業市場+農戶、加工企業+農戶、生產基地+農戶、服務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基礎上,應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培育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農資配送、機械化服務、專業植保等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功能,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特別是利用農村中介組織和經紀人,搭起農產品走向市場的橋梁,把千家萬戶的農民帶入千變萬化、風險較大的市場,向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簽約、運輸、貯藏、加工、信貸、保險及業務代理等多種新型服務,建立產銷渠道,溝通市場信息,解決農民“賣難”問題。
最近,江門的黨代會和“兩會”相繼召開,新時期的奮斗目標和宏偉藍圖令人鼓舞,此中,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更是成為亮點和興奮點。對于江門的現階段,“三農”問題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民生。
五邑大學人事處長、教授劉志堅
五邑大學人事處長、教授劉志堅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