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一大早,記者從南京高淳與安徽宣城交界的水陽江上港口橋出發,搭上高淳縣磚墻鎮港口村村民李玉喜的摩托,向著他在安徽承包的25畝蟹塘進發。在兩米多寬的水泥路上騎行了十幾分鐘,又踏著爛泥田埂步行了二十多分鐘,我們終于來到了李玉喜的塘前。
放完水的蟹塘里,已經有六七個人在清理消毒。李玉喜說,這是要讓塘底的泥巴也曬曬太陽、養養精神,為開春放苗做準備。2010年,李玉喜這片“皖字號”蟹塘出了幾千斤螃蟹,當時價格高而穩定,讓他賺了個盆滿缽滿。去年,蟹價先高后低“坐上過山車”,不少賣得遲的高淳蟹農直喊傷不起,李玉喜雖也受到影響,不過相對來說他還是靠成本優勢能彌補些。一橋之隔,高淳境內的蟹塘租金最低的也得七八百元一畝,高的一千多,而他承包的塘每畝只有350元,比高淳的低了一半,算下來總共可以節省近萬元。而這里的螃蟹同樣喝的是水陽江水系的水,加上李玉喜把高淳的數字化螃蟹養殖模式移植過來,所以他養的螃蟹規格、質量都不錯,高淳水產市場的銷售大戶也紛紛主動來聯系。
像李玉喜這樣跨省養蟹的農民,在港口村并不在少數,他周邊的蟹塘不少也是同村子的人來承包的。港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國告訴記者,過去,他們村也有一些到安徽去包塘養蟹的,但沒有成氣候。到了2009年,螃蟹行情越來越好,而港口村自己能開發的土地已經飽和,于是跨省養蟹一下子流行起來,大規模“蟹軍”日作于皖、夜宿江蘇,港口橋上不時穿梭著忙碌的身影。一個新的統計數字可以很好概括:過去本村自有的蟹塘總面積在兩千多畝,到了2011年,全村人承包的蟹塘面積已經超過5000畝這增加出來的兩千多畝,都在安徽境內。港口村人的腰包也更鼓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400多元,兩年來每年都以13%以上的速度遞增,李建國認為,這是與跨省養蟹的火熱密不可分的。
來源:江蘇經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