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昨天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這份題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那么,科技究竟能為我國農業生產帶來怎樣的新格局?
2011年糧食生產八連增、農民收入八連快,期間農業科技功不可沒,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運用超級雜交水稻品種和高產抗倒、節氮高效等技術不斷提高水稻畝產量,據項目組的吳俊博士介紹,用這一方法,2011年就增加糧食10億公斤!
吳俊:在袁隆平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中心的團隊通過自主創新,培育了廣適應性的不育系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通過自主創新y58s,還有巨穗稻r1128為代表的雜交水稻親本,選配了系列的超級雜交稻新品種。這些超級雜交稻新品種在湖南省經過“種三產四”的推動,比前五年的平均單產增加計算,總增產稻谷10.37億公斤。
去年5月底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五省相繼出現較為嚴重的旱情,在安徽,當地的壽縣是歷史上著名的軍墾民囤之地,糧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雖然遭遇災情,但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非常高,記者見到了一位承包7100畝良田的種糧大戶,他告訴記者正因為有了各種農機具才能種這么多地并且在遇到旱情時也能輕松解決。(小柔)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