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會議精神,努力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全國各級農業部門早謀劃,早推進,早行動,紛紛啟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熱潮。
隨著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廣泛開展,“兩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七八個月休閑”的農民傳統的勞動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利用冬閑時節“充充電”,學習先進實用的種養技術已成為農村新時尚。
在重慶市潼南縣雙壩村,雖說村民種菜好出了名,但每年只是習慣種長白蘿卜,而且在5到7月初這段時間,往往由于溫度太高,蘿卜一種下就開花,產量低又不知怎么辦讓村民的心里很糾結。為了教農民把土地資源用好用足,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田時炳帶著技術人員在冬閑時節走進了村里的蔬菜大棚,面對面向村民傳授蘿卜地里套種茄果類蔬菜技術。“茄子育苗時間不要太早,葉子老點才過得了冬……”,一群村民團團圍住田時炳,饒有興致地聽著他講茄果類蔬菜品種選擇、苗期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識。市農委副主任王久臣告訴記者,結合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等方式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就是要把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傳向農村,把專家教授、農技人員請到農民中間去,實現專家進村、技術落地、農民受益。
在湖北省崇陽縣大集廣場,近千名縣城的市民、城郊的農民紛紛參加由省農業廳舉辦的冬春農民科技大培訓活動,有的駐足觀看農業科技信息展版,有的領取科技宣傳資料,有的圍繞簡易的咨詢臺聽專家講解各種科技致富信息和強農惠農政策。
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園林村,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立足農業農村新變化,順應農民群眾新期待,自治區領導向農民群眾發放了設施蔬菜、果蔬類病蟲害防治、農機修理和淡水漁養殖4種培訓教材和2000份年畫,并組織農業科技人員為農民現場寫春聯,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
來源:農業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