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2月3日報道:(記者許茹)成都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100多畝地里的小麥、油菜綠油油的,長勢喜人。以前,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春耕時節“無人種田”;如今村里的土地不僅不再“撂荒”,還在種田“職業經理人”的帶動下,年年豐收,戶戶增收。
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15組的陳永建說,他所在的組共有98個人,有近40人在外打工,余下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孩子。由于種糧收入不高,年輕人更愿意外出打工,每到春耕季節“無人種田”的問題最讓人頭疼。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撂荒”了實在讓人心疼。
兩年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崇州市創新體制機制,在黎壩村成立了第一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楊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社,31戶農民用自家的100多畝土地自愿入股,選舉理事會負責生產經營、監事會監督生產經營和財務收支執行情況,更重要的是還聘請了崇州市農業專家周維松為“職業經理人”。
種田“職業經理人”要全程代耕代管,負責合作社的采購、生產、管理、經營全過程。2010年,黎壩村遭遇了一場稻飛虱,周維松比周邊的農戶提前一周發現了秧苗的異常,立即對癥用藥。當年合作社的水稻保證了800斤的畝產量,而周邊農戶每畝地只收了200斤。
現在,在崇州像周維松這樣的種田“職業經理人”已經超過500名。2012年崇州還計劃新增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500名,提高農業的職業管理水平。崇州市農業發展局副局長李毅介紹說,“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從合作社的凈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再扣除合作社公積金外的收入,按入股比例分配給農民。
這樣一來,原來靠種田吃飯的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合作社社員,所入股份能分到錢,還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另外賺錢。陳永建用自家入股的3.6畝地算著一筆賬。原來種地一年下來收入不到3000元;2011年合作社分了4000多元的凈收入,他在合作社打工,大小春集中耕種,平時澆水、施肥,一共掙了將近4000元。同樣的3.6畝地,現在陳永建比原來多了大約5000元的收入。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