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文峰通訊員劉旭其劉肯堂陶金花
筆直寬闊的機耕路與路旁的排灌渠縱貫田野,而在機耕路兩廂,每隔三丘田,都建有機耕橋及延伸至田壟的農機出入操作平臺。放眼望去,整個田野仿佛由眾多巨型美術體“豐”字疊加而成,為素有“湘東糧倉”之稱的攸縣添上一幅壯麗景象。
1月31日,金色陽光灑在田野,記者隨攸縣負責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督察的同志,來到該縣大同橋鎮曠橋村和何嶺村,為眼前聯村成片的“豐”字景象而驚嘆。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胡金春介紹,這里是萬豐生態農業土地治理試點項目,也是我省首批重點扶持的種糧大戶中低產田改造示范項目之一,總投資160萬元。項目實行田、水、山、林、路綜合治理,幫助攸縣萬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高標準農田1500畝。
據了解,近些年,在國家有關政策激勵下,各地種糧大戶不斷涌現,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還有利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基于此,去年,省有關部門在全省重點扶持幾個耕地資源豐富、糧食生產優勢突出、產品加工規模初具、農民增收效果明顯、而其法人代表又是省以上種糧大戶的“農”字號企業,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試點項目,使種糧大戶進一步成長壯大,切實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攸縣萬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代表朱國林是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此次把種糧大戶列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入主體,他成了直接受益者。
采訪中,朱國林高興得像個孩子,一躍站到農機出入操作平臺上,揮舞著手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今天,國家政策好,圓了我們的夢想。現在,我們種田從整地、育秧、插田、施肥、殺蟲到收割,百分之百實現了機械化。”
“萬豐”公司成立于2008年,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初步形成了“公司+高校+基地+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今年流轉土地總面積達到1.1萬余畝,其中租賃農田6000畝,農戶入股5000多畝,涉及4個鄉鎮12個村3000多農戶。
來源: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