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前不久在北京舉辦了蔬菜推介會。和縣作為安徽省大棚蔬菜發源地,蔬菜產業近年來的發展迅速,從種植面積到花色品種均可與山東壽光齊名,享有“北有壽光,南有和縣”的美名。而讓和縣蔬菜揚名的秘訣在于它專注標準、專注質量、專注品牌。
據悉,和縣大棚蔬菜種植始于1984年,種植面積從當年起以年均兩萬畝的速度連年攀升。
種植面積擴大了,農戶增多了,如何規范、統一種植技術就成了擺在和縣農戶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和縣成立了蔬菜研究會,專門研究解決栽培技術問題。他們組織農戶到壽光取經,聘請上海農科院等教授擔任顧問,邀請荷蘭、以色列等國專家來和縣講學等。
最令和縣人自豪的是,他們還做了一件填補國內空白的事情:制定了菜豆、蘿卜、西瓜等15個蔬菜生產地方標準。“這些標準專攻無公害生產技術,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和縣副縣長霍更生介紹。
在這些標準的支撐下,如今,和縣已建成了2.67萬公頃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成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有了標準,只是質量保證的第一道屏障,如何確保從農田到飯桌質量安全?和縣人又出高招:推行“十戶聯保”制。
所謂“十戶聯保”,就是在基地管理上,建立健全蔬菜基地檔案和追溯制度等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每十戶菜農為一個聯保小組,推舉出一名聯保小組長;每戶菜農都有一張“蔬菜種植記錄卡”;每個聯保小組長對菜農負責,要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戶的生產過程進行巡查、指導、監督和記錄,確保每戶菜農都能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生產操作。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