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有勇
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紅河州。1977年恢復高考后到云南農業大學植保專業學習,1982年獲學士學位留校工作至今,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間,分別在云南農大獲植物病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作為訪問學者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留學。2002年至2004年,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4年至2006年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農業大學校長。2006年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1年底,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院士在為學生演示研究過程。
“抽支煙吧,我們放松點聊。”朱有勇院士從口袋里掏出一盒香煙,遞一支給記者,自己也點上香煙。“我的研究工作,就是要解決三個問題。”2月3日,在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接受了記者采訪。
現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難題之一是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害流行,朱有勇長期系統地進行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為水稻病害的控制提供了一種生態學的方法,在大面積栽培中更加有效,這將為中國和世界水稻穩定生產作出貢獻。”2000年,朱有勇和同事撰寫的論文在國際學術刊物nature上發表,國際著名學者對朱永勇的研究如此評價。
水稻病瘟控制
三個關鍵問題糾纏30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從育種角度提出了“多系品種”、“水平抗性”等方法來探索解決控制作物病害的途徑,但這些方法技術難度大,推廣應用受到局限。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栽培技術,尤其是作物間作套種和林木混交等,體現了作物多樣性的內涵,理應減緩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栽培角度探索利用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來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新途徑。
這條途徑需要來回答三個關鍵的科學問題:一是否能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機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廣應用?朱有勇研究團隊,經過30年的系統研究,逐一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創建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新途徑。
來源:云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