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徐亞軍本報記者于志兵
簡陋的民房里,包好的元宵放在地面上,住戶們的臟腳在直接下鍋的元宵旁跺來跺去;旱廁旁的元宵餡庫房里,黑油斑斑,小孩子撒尿的地方,距離放元宵餡的塑料桶幾十厘米,尿水幾乎都能濺到桶里……
元宵節前夕,金陵晚報記者暗訪后,聯系執法人員一舉搗毀了這個讓人惡心的窩點。
元宵節到了加班加點做
在浦口區泰山新村東大路的盡頭,拐彎處有一排低矮的民房,這里藏著一個元宵加工點。根據知情人的指引,2月2日,記者來到這處民房內,作坊里白天也在加工。
知情人告訴記者,這家作坊平時都是在夜里開工,但因為元宵節到了元宵的銷量非常大,現在小作坊白天都在加班加點地生產,產量驚人。
房子分為幾個部分,一進去是三間瓦房,門前附加一個小建筑,那里面藏著加工元宵用的很多原料,有面粉、油料等等。這些地方根本沒有防鼠措施,而且陰暗潮濕。
元宵鋪在地上如同地板
房間里更熱鬧,中間堂屋只有十幾平方米大小,因為生產出來的湯圓需要稍微晾干才能裝袋,這些新生產出來的湯圓,幾乎鋪滿了大半個房間,只留下了過道。
來往的人們腳步濺起的塵土,一刻不停地覆蓋在這些等待出售的湯圓成品上。在房間里,記者發現,東邊是生產大元宵的設備,西邊是生產珍珠湯圓的設備,現場環境都很臟亂。
負責人謝某介紹,這兩臺機器每天都能生產一兩千斤的元宵,而主要的銷售地點就是當地的一些菜市場,包括小超市。負責人謝某還表示,送到小超市的食品也是需要生產許可證的,因為他們沒有證,所以就送到菜場加工面條的攤位,再由他們來想辦法。據介紹,經過幾道程序周轉,是可以實現的。
說起衛生狀況,這家小作坊的夫妻倆都這樣表示,環境雖然差點,但他們并沒有在元宵中亂添加東西,因此,人吃了是不會出問題的。
走進后場的記者發現,比起這里,三間瓦房里的情況甚至已經是“很好”了:瓦房背后,還有兩排小平房。東側很臭,緊挨一個旱廁,中間有個小窗戶隔開,但隔不斷臭味,這臭烘烘的地方,就是加工元宵餡的地方。西邊不很臭,是作坊老板一家生活的地方。
記者注意到,因為旱廁的味道實在太臭,作坊里的孩子們小便是不肯進旱廁的,都站在這個東邊的小平房門前尿幾十厘米遠處,就是塑料桶,那里面裝著的,就是元宵餡。
來源:金陵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