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黃金期”來了
——從新世紀以來9個一號文件看中國“三農”
從2004年至今,中央已經先后發出了9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
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到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從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9個一號文件突出農業“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
專家認為,從9個一號文件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到,我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更加完善,加快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更加明晰,現代農業發展的脈搏更加有力,“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已經到來。
從“支農”到“強農惠農富農”——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更加完善
今年的一號文件在“三農”政策體系上,明確提出“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提出強農惠農三大指向還是首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分析說,過去我們一直提“支農”,后來提“支農惠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科學地表述為“強農惠農”,這次一號文件又提升到“強農惠農富農”。這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的細化實化,是強化農業基礎、惠及農村發展、富裕農民生活的精煉表述和精辟概括。
9年來,我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更加完善,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出新趨勢、新氣象。
2006年,我國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征稅的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實行農業生產補貼,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四補貼”的支出達到1406億元;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在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先行放開的基礎上,2004年我們果斷決定全部放開糧食購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農產品市場化改革邁出決定性步伐……
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們積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寶貴經驗,而且初步形成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的制度框架。
在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支持下,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強農惠農富農的長效機制,我國農業生產的“怪圈”開始被打破,糧食生產取得歷史罕見的“八連增”,農民收入實現了連續八年快速增長。
從基礎設施到社會事業——城鄉統籌發展思路更加明晰
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不減。然而,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不斷面臨新的難題。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 年至2003年,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不到4%,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陷入低增長期。
2004年1月,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5年1 月,中央又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06年、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把重點更多的放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則定為“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建設新農村,體現了我們黨把建設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幾年,我們積極推進城鄉產業統籌發展,城鄉土地統籌規劃利用,城鄉交通等基礎設施統籌建設,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就業服務,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水平,實現從城鄉二元分割到城鄉互進共促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國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鄉利益關系,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把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
9年來,全國新建改建了272萬公里的農村公路,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下決心補齊農村社會事業短板,促進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事業全面進步,目前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3億農村學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
從投入支撐到科技創新——現代農業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主題定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推進農業發展的突出位置。
“這抓住了發展要害,兼顧了當前長遠。”陳錫文說。
“今年的一號文件主題定為農業科技,也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體現了我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新思路。”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
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還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還較多。
陳錫文說:“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靠政策增收、提價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根本還是要靠發展生產力,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
“有中央一號文件保駕護航,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春天。”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說。(靈松)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