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國家最高層面對農業科技工作的定性,給農業科技工作者們吃了顆定心丸。
但在具體操作層面,農業科技創新該走向何方?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在2月6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答了四個字“頂天立地”。
他解釋說,所謂頂天,就是要達到國際農業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則是要在農業科技產業化、農業生產應用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
“中央1號文件關于農業科技定位、定性和定向的深刻闡述,表明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李家洋分析。
在定位上,中央1號文件明確了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確保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同時,文件還確定了農業科技的定性,即農業科技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
在此基礎上,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對此,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對本報記者指出,這一定性解決了此前長期存在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指導思想動搖、發展措施不力、創新機制不足等問題。
在定位和定性的基礎上,一號文件還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定向,即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為經濟繁榮社會發展服務這一根本命題。
“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有義務、有責任認真謀劃跨越發展新目標、創新跨越發展新思路,有能力、有實力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李家洋表示。
根據這一方向,在2012年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農科院提出了未來10年中將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總目標。
“在中央對農業科技政策保障的新形勢下,在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近10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中國農科院已進入"蓄勢待發、跨越發展"的新階段。”李家洋表示。
加強農業宏觀戰略布局
如何朝著農業科技創新“頂天立地”的方向努力,中國農科院已有布局。
來源:科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