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林甸縣政府被指非法圈占農用耕地。民眾稱耗費61億元打造假民生工程,建設6000棟蔬菜大棚,領導參觀后又迅速拆除。公開建設別墅群,叫價每平米5000元。而當地官員回應稱,拆除的蔬菜大棚系實驗專用,拆掉是因為已完成實驗任務。別墅群則并非商品房而是“種子商店”。(2月6日《中國青年報》)
報道顯示,林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1年財政收入還不到3億元,“窮”得連“連干部職工工資都保證不了”。這樣一個縣,竟然出此“大手筆”,難怪網民被驚得目瞪口呆。令人擔憂的是,如此“大手筆”,林甸縣并非孤例。去年媒體報道的全年財力只有8億多元、卻敢斥資600多億元打造西部“靈動水城”的重慶開縣,就是一個例子。對此,我們不禁要問:貧困縣何以青睞“大手筆”?
貧困縣頻出“大手筆”,固然跟個別地方領導出政績心切而又獨斷專行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地方的決策機制出了問題。一是人大的決策功能被弱化。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等工作的重大事項,屬于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很顯然,動輒投入幾十億、幾百億的項目,當屬“重大事項”。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意識”的錯位,在重大事項的決策上往往“越俎代庖”;有的地方政府雖然也將重大事項交由人大討論、決定,但只是走走程序、擺擺形式而已。
二是專家智囊團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被弱化。應當看到,近些年來各地對專家在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許多地方政府還成立了專家智囊團,或者聘請知名專家擔任政府的決策顧問。但在一些地方,專家在決策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的地方政府表面上重視專家意見,但實際上只是將專家當成科學決策的“點綴”,在決策中聽不進專家的不同意見,只進行可行性研究而不進行“不可行性研究”,不僅降低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而且嚴重挫傷了專家參與決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來源:華聲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