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報道:(記者韓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大力發展新型菌種選育和改造技術、發酵工程優化技術、現代分離提取技術以及新型酶制劑的開發、非糧原料高效利用技術。“規劃”預期,到2015年,發酵工業總產值達4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15%以上;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發酵工業企業。
提高非糧原料比重發展高附加值新品
“規劃”提出,要努力提高非糧原料比重,減少玉米等糧食原料的消耗量。積極發展高附加值新產品,加快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品行業專用酶制劑,適度發展發酵法生產小品種氨基酸(賴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劑(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發酵制品(功能性糖類、真菌多糖、功能性紅曲、發酵法抗氧化和復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態制劑)等生產。推進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機酸、特種功能發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等產品的產業化;推動食品配料及添加劑等產品生物制造工藝的改造升級,培育新型食品配料及添加劑、新型酶制劑、新型生物基材料等生物制造新產品。
“規劃”要求,繼續抓好節能減排,研究生物轉化途徑及綠色制造工藝,改造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藝和設備,推廣應用離心清液回收、糟液全糟處理等節能減排技術,大幅度減少污染物的產出和排放,降低能耗和水耗,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重點限制5萬噸/年以下且采用等電離交提取工藝的味精生產線、2000噸/年以下的酵母加工項目和年加工玉米30萬噸以下、總干收率在98%以下玉米淀粉濕法生產線;重點淘汰3萬噸/年以下味精生產裝置,2萬噸/年以下檸檬酸生產裝置,年處理10萬噸以下、總干物收率97%以下的玉米淀粉濕法生產線和年產3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
推動產業地域轉移加快兼并重組與技術改造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