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雷敏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依然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組織化程度低,產銷銜接不緊密,“賣難”“買貴”等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
——產銷不銜接。訂單農業比重低,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時有發生,價格波動大。
——農產品流通效率低。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損耗大。商務部的資料顯示,我國果蔬產后腐損率達到2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在5%以下。
——組織化、標準化發展滯后。我國僅有8.2%的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組織,而美、歐發達國家80%以上的農戶都參加了農民合作組織。
——流通基礎設施薄弱,尤其缺乏冷鏈物流設施,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冷藏運輸率分別為15%、30%和40%,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冷鏈流通率達80%以上。
為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今年一號文件做出明確部署。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
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和貯藏設施予以補助。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2012年要新建和改造一批現代化的大型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構建農產品流通骨干市場網絡。
目前中國大中城市的農產品供應,80%左右都要通過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這些市場基本上由企業投資并經營,為了收回投資并獲得利潤,只能采取收取高額進場費、攤位費、交易費等辦法,這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