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畝產900公斤被攻克之后,記者走進袁隆平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辦公室,總覺得眼前的老先生與四四方方的辦公室有點格格不入。
袁隆平也說,下田好啊,看綠色、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這樣不會缺鈣。“培育新品種是應用科學,書本上、電腦里種不出水稻!”
鶴立雞群一株稻
袁隆平小學一年級時,學校組織郊游,走到一個私人辦的園藝場,那里花圃很漂亮,桃子結得滿滿的,葡萄一串串的。“第一次給我很深的印象,這樣才學農的。如果帶我們去的是又苦又臟又累又窮的地方,恐怕我就不會立志學農了。”
早年間學術界普遍認為,異花授粉的作物自交會出現退化現象,因而雜交有優勢;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不會出現退化,那么雜交也就不會有優勢。水稻屬于自花授粉作物。但袁隆平傾向于認為雜交優勢是生物間的普遍規律。
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田里看到一株穗大粒多、很飽滿的水稻。“我如獲至寶,把它留下來第二年種下去。”然而,“鶴立雞群一株稻”的后代卻高的高、矮的矮,沒一株像原來那么好。袁隆平很泄氣,但靈感突然間就來了:他選的那株一定是雜交稻,否則不會出現性狀分離。反過來說,雜交稻確實是具有優勢的。
認準了這一點之后,袁隆平就沒有動搖過。用他的話說,“上了船你就要劃到對岸”。他像候鳥一樣往返于湖南和海南之間,讓水稻在短時間內能多長幾代,加快雜交稻研究的速度。通常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雜交育種過程,他和助手們用3年就做完了。
袁隆平在人的創造力上也有相似的規律。他擅長游泳,愛好小提琴,“有愛好,不但讓你的世界更豐富,還可以在知識、文化、精神層面上相互‘雜交,互相啟發”。
獨創“兩系法”
1968年的一天夜里,試驗田里的小苗被人拔光了。袁隆平非常心痛,四處尋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打撈上來5棵幸存的幼苗。如果沒有這5棵苗,他前面4年的工作就白干了。
他搶救的是雄性不育試驗秧苗。當初,袁隆平和助手們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數以萬計的水稻里找出了一個雄性不育株。這種先天不育的株沒有辦法自己給自己授粉,因而可以異花授粉,讓水稻實現雜交。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