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一個角落,我面前是一片綠油油的林子。林子不高,大約三五米,都是一種植物,看不出什么特別,只是每株樹上都結滿了一叢叢綠色的小果實。五六名科研人員正在樹叢里忙著,有人測量,有人記錄。
“你看這叢綠果子,好像沒什么特別,其實很特別。”徐增富研究員摘下一個果子,掰開了,露出了灰黑色的種子,然后拿出打火機,一點,著了。
“這果子含油率有40%,能榨出干凈的生物柴油”,徐增富說:“過去人們普遍比較關注動物,其實植物也是非常奇妙的。這種樹,幾片葉子,太陽一照,就能榨出柴油,拖拉機和汽車開著就走了。”
徐增富告訴我,這種植物叫小桐子,又叫麻瘋樹、小油桐、膏桐,是一種多用途的大戟科樹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于在干旱、貧瘠的荒山、坡地種植,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優點,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有發展潛力的能源植物之一。
“不僅是汽車,飛機也能用”。不久前,我國國航公司一架747客機就首次使用航空生物燃料試飛成功。使用的燃料一半是傳統航燃油,一半是以小桐子為原料的航空生物燃油。在使用時不需要對飛機及發動機進行改裝,也不需要新建和改建燃料儲存、輸送設施,可直接與傳統化石燃料調配使用。此舉標志著生物燃料具備了在民航商業飛行中使用的條件。
“目前在國際上,以小桐子為代表的能源植物科研工作是一個熱點,但是在世界各地種植的產量普遍太低,被認為還不適宜大規模種植,需要進行植物科學方面的基礎研究,進行遺傳改良,獲得高產優良品種”,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研究員告訴我,我國這些年在云南、四川等地也有較大規模的種植,在云南已經有100萬畝,但是畝產還不到100公斤,產量低,種植成本高,無法滿足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的需求,也無法實現產業化。
針對小桐子缺乏高產穩產優良品種的瓶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成立了4個科研課題組,40多名科研人員集中力量進行攻關,過年也沒有休息。陳進說:“我們算過,小桐子現在平均畝產不到100公斤,如果畝產提高到500公斤,就能提煉超過150公斤柴油,就具有了很高的經濟價值。到那時,生物能源部分替代石油就從夢想接近了現實。”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