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侯小健通訊員鄧韶勇)漁民如何從單家獨戶生產轉為“抱團”共闖深海,增強抗風險能力?組建漁民捕撈專業合作社能使這一愿望變成現實。在省海洋與漁業廳及沿海市縣政府的支持下,我省漁民捕撈專業合作社悄然崛起,目前總數已發展到36家。這些專業合作社在凝聚合力,服務漁民,推動海洋捕撈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新時代的“漁民之家”。
省海洋與漁業廳有關負責人稱,漁民專業合作社是時下漁民發展專業化生產和進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載體,是漁業組織化的重要模式,它通過整合資金、技術和勞力資源,在新技術推廣、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水產品品牌、開拓市場、加強與龍頭企業對接、維護漁民權益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解決了以往漁民單家獨戶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能使廣大漁民擰成一股繩,共同開發外海漁場,提升捕撈效益。
據了解,捕撈合作社共同籌資幫助社員改進作業網具,統一編隊捕撈生產,統一后勤保障,用高科技裝備漁船,共同開發新漁場,組織購買、銷售成員生產的魚產品,其目的是降低捕撈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增加社員收入。
近幾年來,省海洋與漁業廳著眼于調整生產關系,提高漁業組織化水平,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扶持漁民組建捕撈專業合作社,引導合作社進行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僅去年就安排了180萬元資金,扶持成立了三亞海榆等11家漁民捕撈專業合作社。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三亞海榆漁民專業合作社、臨高利時捕撈合作社、陵水新村興泰成海洋捕撈專業合作社等36家,增強了海洋捕撈綜合實力和漁民抵御風險能力,提升了我省漁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
三亞海榆漁民專業合作社現有漁船55艘,總噸位近8000噸,就業勞動力900人,主要從事深海捕撈、后勤補給、信息服務、水產品購銷、加工和貯藏,以燈光圍網作業為主,作業區域主要為清瀾漁場、西中南沙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年產魚貨近2萬噸,產值1億多元。合作社成立一年來,積極創辦后勤服務基地,修建了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基地、岸線600米長的漁港,創建了漁船救生筏維修站,改良傳統網具燈具,實施了燈光圍網節能技術改造和更新改造大中型漁船項目,降低了廣大漁民的生產成本。目前該社正在研究開發活魚保鮮技術,以解決過去水產品保鮮難問題。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