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報道:葉子長在柱子上……剛踏進南京市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智能“植物工廠”,記者滿眼都是高2米、直徑1米的白色柱子,更神奇的是,柱子上下洋溢著一抹抹誘人的綠色,一棵棵掛著露珠的上海青、芥藍讓這個1.2萬平方米的大棚內充滿了生機。
“植物工廠”總工程師余錫壽介紹,這些柱體均為中空,外側生長的是有機蔬菜,內側使用的是霧培技術,再加上整個大棚內的各種傳感、循環水、物理殺菌、噴灌等科技,這便構成了眼前這個國內最大的“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技術目前僅在日、美等少數發達國家使用,在我國大規模投入使用還很少。”余錫壽介紹說,和傳統農業相比,“植物工廠”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以一個柱體為例,只占地0.68平方米,如果在平地種植上海青只可種20棵,一年種2茬,不過40棵;而柱體面積為2.7平方米,可種植540棵,在霧培等關鍵技術栽培下,一年可種10茬,共收獲5400棵,產量是常規的一百多倍。
正在交談中,大棚內突然發出嘩嘩地噴霧聲,“這是我們的噴霧栽培系統開始工作了,就是讓液體變成霧態,讓植物根系最大化吸收營養。”余錫壽帶著記者爬上梯子,掀開栽培柱上的塑料泡沫,記者發現,柱內打孔部位懸掛著的上海青菜根居然是裸露在空中的,細密的霧氣漫射出來。“這里所有的水都是循環利用的,包括水循環、霧培、營養液濃度測定等都由電腦控制,最多2個人就可以完成日常管理。”
“這可是我的創意呢!”余錫壽自豪地告訴記者,從北大、安徽農業大學,到解放軍研究三所,再到省農科院,這套“植物工廠”得到了很多農業學術專家的肯定。
臺創園管委會副主任昝家乾告訴記者,低成本、高效益是他們“相中”余錫壽“植物工廠”的主要原因。日本“植物工廠”技術的報價接近1萬元/平方米,而余錫壽的只有不到700元/平方米,總造價不到800萬元。昝家乾算了一筆賬,智能“植物工廠”正式投產運營后,年產有機蔬菜可達500噸,可實現效益500萬元,并可產生良好的示范、科普、旅游觀光效益,如果運行得當,1至2年就能收回成本。
來源:新華報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