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后,天氣依然寒冷,給農作物生長帶來不利。昨天上午,筆者跟隨農機技術推廣人員,走進了山東省萊州市文峰路街道張家村的麥田里,農機專家現場指導農民開展春季保護性耕作小麥田間管理。
“往年這個時候,小麥快要返青了,大家都忙著施肥、澆灌。而今年氣溫偏低,還不能及時澆水中耕。今年地里雖然不象去年那么干旱,但小麥有些發黃,你看看,我這片小麥,種子和化肥使喚的與去年一樣多,但和去年同期比,葉子明顯少長了,并且還有些枯黃,到現在才長這么高。”70多歲的張家村村民張國棟看著腳下泛黃的麥苗,一籌莫展。
據介紹,入冬以來,膠東地區出現連續強降溫天氣,積溫減少,冬小麥停止生長的時間比常年提前了15-20天,小麥平均少長1片葉,分蘗少1~1.5個,次生根少1~1.5條,所以出現苗弱根細、個體弱、群體不足、葉片發黃的現象。
不遠處,筆者望著另一片麥田,好奇地問起身邊的技術人員,為什么我們看到的這塊小麥要比剛才的要好得很多,而且郁郁蔥蔥,不見幾片枯葉?
正在地里施肥的王振明搶先說:“俺去年就采用了機械化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技術,從目前的苗情和分蘗情況看,保護性耕作的小麥苗齊根壯,營養吸收充分,光合作用明顯,土壤儲水量充足,單株莖長比普通小麥莖長0.5厘米,麥田抗寒性能較好,沒有受到明顯凍傷,麥苗苗尖枯葉現象較輕,估計今年還能有個好收成?!?/p>
據了解,保護性耕作麥田土壤墑情普遍好于常規播種麥田,免耕處理麥田貯水量高于翻耕麥田,秸稈還田貯水量高于無秸稈處理麥田。還田后的秸稈起到保墑的作用,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播種時旋耕帶鎮壓,不打亂土層,壓實了土壤,杜絕了水份的毛細損失,起到了蓄水保墑抗旱和防風固土作用,實施保護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
來源:中國農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