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掌控進口大豆資源的益海嘉里,還是國有糧企巨頭中糧、中儲糧,無一例外的是,都對上游產業鏈具備較強的掌控能力,對于眾多糧油企業來說,在對國內原料資源和國際進口原料資源無法掌控的情況下,走出去,引進來,走國際化道路成為眾多大型糧油企業的突破口之一。
80%左右的進口大豆貨源,5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被外資企業以控股或參股的形式控制,這是食用植物油加工行業面臨的現實。無論是 “坐懷不亂”的金龍魚,還是厚積薄發的福臨門,或者未經波瀾的金鼎,在國內競爭激烈的植物油加工市場,外資與國內企業的角力一直在持續。國內食用植物油市場的白熱化競爭仍將繼續,外資、國企、民企之間的市場爭奪將更加慘烈,未來的國內植物油加工市場或從“一家獨大”演變為“三雄逐鹿”。
1/走出去 海外結“糧”緣
2012年1月份,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聯合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稱,2015年我國的食用植物油產量力爭達到2440萬噸,食用植物油加工業要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給水平,鼓勵建設一線多能、多油料品種加工項目,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境外食用油加工基地。
因為無法掌控大豆、棕櫚油等油料作物的上游環節,國內糧油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國際糧油市場的大幅波動。在國家“走出去”政策的號召下,面對激烈的生存困境,力爭上游的國內糧油企業早已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邁出自己的腳步。
2007年,浙江福地農業有限公司分別在巴西的托坎廷斯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購買了1.6萬公頃和1000公頃土地,成為最早去巴西開辟大豆種植基地的中國糧油企業。一年之后,福地農業正式在巴西試種大豆、旱稻6300畝,2009年4月份成功收獲第一批大豆,海外種豆取得初步成功。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