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旱地里撒上小麥種后,不用人工澆水,畝產1400多斤,你信嗎?由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物保護學院的院長林琪培育的超耐旱“青麥6號”、“青麥7號” 已在全省2000多萬畝旱地播種。記者了解到,去年年初的干旱和嚴寒對這種小麥幾乎未造成影響。今年年初,國務院表彰糧食生產先進,林琪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
耐旱小麥農民服氣
昨天,膠州市膠東鎮村民胡師傅來到自家四畝小麥田前查看墑情,放眼望去,麥苗的長勢要比鄰居的好。“去年年初干旱,麥子竟然沒受影響,別的村民都忙著給麥子澆水,我沒有澆,結果麥收時產量還比別人的多。”胡師傅說,他家種的是“青麥6號”,當初買種子的時候還有點不相信,現在自己服了。鑒于此,自前年起胡師傅在秋季播種時就全部使用“青麥6號”。
記者注意到,同是小麥種子,青麥6號種子表皮有一個天然的蠟質層,這能減少水分蒸發或流失。再就是這種小麥的葉片比普通小麥要厚,葉片的背部有很密的絨毛,這有利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在種植時,這種小麥單株的株型特別緊湊,根系發達,能最大量吸收水分和減少水分蒸發。
選育工作歷時12年
“青麥6號”、“青麥7號”的選育者林琪今年55歲,從1995年起,他便開始了研究耐旱小麥。“‘青麥6號’是一個雜交品種,經過層層系統組合挑選才育出來的。”林琪說,研究耐旱小麥主要是考慮到北方小麥主產區多是旱地,受灌溉條件約束較大,“農作物易受凍災、病蟲災和旱災三種災害,其中以旱災最嚴重,北方地區10年7旱,耐旱小麥是迫切需要。”
開始育種工作后,每次育種都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要進行成千上萬次實驗。通常,在研制出科學本種之后,還要再培育1000多個同類育種,以便精挑細選。而最后能下田播種的種子,都要經受連續三年的實地考驗,而這也就意味著,林琪花了一年甚至是兩年時間選出的育種,都面臨著失敗的可能。
“青麥6號是在2007年研究成功并推上市場的,青麥7號是2009年研究成功的,現在也已經推上市場。”林琪說,當前我省有2000萬畝麥田使用的是這“兄弟倆”。
林琪說,兩種耐旱小麥,不僅產量高,磨制出的面粉能夠讓你找尋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面粉的味道。
(雅蓉)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