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山縣產的雞蛋卷入雷州市“人造雞蛋”風波。1月10日,廣東湛江市質檢所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抽樣送檢的樣品均為真雞蛋,未發現“人造雞蛋”。據專家分析稱,在長期低溫等環境作用下,蛋黃、蛋白可能會變質凝固產生彈性。(2月12日《京華時報》)
一場“人造雞蛋”風波,在檢測報告面前似乎要畫上一個句號了,抽檢的樣品雞蛋竟然都是真雞蛋,可難道消費者所經歷的真的是一場虛驚?檢測結果歸于檢測結果,可作為消費者,對摔不爛、能蹦高40多厘米的雞蛋,仍舊很不放心,因為這樣的雞蛋實在有悖基本的生活常態與常識。由此,雖然檢測報告出來了,但其中的問號卻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答,甚至由此引出了更大的問號,那就是,這些雞蛋食用是否絕對安全,到底發生了那些變化,導致其與眾不同?推薦閱讀希臘民眾聚集國會示威 反對政府實施緊縮政策 新36條細則上半年出臺溫家寶:本屆政府能做的事絕不拖用工荒困局:低端人員被逼出北京 新疆萬億元能源基地淪為廉價煤市組圖:巨星惠特尼-休斯頓逝世 [股神爭霸] 漲停王浮出水面水皮:擁堵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且不說是那些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即便是普通的市民,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煮熟的雞蛋黃摔不爛且彈力十足是極少見的,這種超級雞蛋對生活常識與常態的悖逆,也是引起“人造雞蛋”質疑風波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不能據此說質監部門的檢測有問題,但常識判斷與技術分析之間應該是個互補的關系,應該共同推進對問題的認識與解決,畢竟技術分析不是萬能的,常識性的判斷有時候更容易發現問題。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