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羅非魚價格,避免不了和出口掛鉤。作為目前我國唯一高度依賴出口的水產品,年產量60%用于出口,加工廠在羅非魚定價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1年,預計羅非魚出口量超過33萬噸,出口額超過11億美元。出口數字仍在增長,但在數字背后,出口的形勢卻在變化。
回顧2011年以來,羅非魚價格經歷了大幅度變動。在年初,由于過冬存塘魚很少,價格一再沖高,4-5月間甚至超過6元/斤,農貿市場的價格高達7-8元/斤。但是到了6月以后,隨著病害四處蔓延,很多人恐慌拋售,導致魚價下跌明顯。到了10月以后,華南地區各地羅非魚陸續上市,價格隨之跌破4元/斤。業內人士估計,隨著天氣漸冷,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
在2011年11月在南寧召開的羅非魚論壇中,與會人士表示,我國羅非魚占美國市場份額從2005年最高的75.65%降到了今年的42.07%。尤其是廣東,2011年上半年失去了占據多年的羅非魚出口頭名,跌到第二。業內人士普遍反映,廣東加工企業的稅負較重,與之相比,海南、廣西的加工廠均有程度不同的補貼,而且稅務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很多產自廣東的羅非魚從廣西、海南和福建出口。
2012年初的魚價會不會再次突破6元/斤,現在討論這個問題,似乎有些難以判斷,畢竟除了存塘量、加工廠的出口訂單也是不好預測。但是訂單少、采購量少、國際采購商觀望心態嚴重是肯定的事實。而據不少加工業人士反映,近年來每年年初的“波士頓漁展”,屬意中國市場的采購是越來越少,國際流通商的觀望心態濃重。
有業內人士提出,2012年年初很可能又會重復今年的開局,經過一個冬天的時間,存塘魚一少再少,價格隨之再次走高。問題中的6元/斤定位,未必是要敲定一條精確的準線,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多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力求反映出一個全局性的變化趨勢。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