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產出的蘋果,全國每人能分一個多
郝文強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專業,從1989年工作至今,他在棲霞4個鄉鎮干了14年的果樹工作。
郝文強說,目前棲霞蘋果產業結構主要以紅富士為主,附加嘎啦、紅將軍、喬納金等品種。棲霞有65萬人口,70多萬畝蘋果,一年的產量能達到15億公斤,分到全國每個人能分一個多蘋果。而在這70多萬畝的蘋果產地里,樹齡達到25年的老果樹能占到40多萬畝,樹齡在10年到15年的正當年的果樹能占20-30萬畝。老樹種生產能力下降,面臨著更新換代的問題。
為此,棲霞在不同鄉鎮分別建立了10個面積從40畝到500多畝不等的現代果樹示范園,作為傳統蘋果的發展新方向。在新示范園里實行寬行密集種植、支架綁縛、矮化中間砧木等技術措施,使果樹結果期提前,提高光澤感,也節省了人力成本。
有理論有真相,把果農從地頭拉來看示范
2011年棲霞在六個鄉鎮實施了山東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蘋果產業項目,對蘋果密植園實行改造。按照隔一伐一的技術指標,伐掉了30%的果樹。“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不舍得砍樹,但他把已經成功的經驗在每個階段都做了詳細的錄像、數據記錄,伐樹后的果樹效益高、樹勢好。”郝文強說,他把果農們從地頭拉到局里看理論,拉到改造成功的園區看效果,詳細給他們算賬、講解。
郝文強說,傳統的蘋果密植園一畝地可以套2萬個袋子,產出20%到30%的一級果,各種等級果的價錢加起來,一斤蘋果的毛利平均在6毛左右。而伐樹后,可以套1.5萬個袋子,果樹光照、水源等條件變好,產果質量提高,一級果能占到80%,平均下來一斤果的毛利在1.1元至1.2元之間,并且減少了勞動量,經濟效益翻了近一番。
要發展就得重視安全,走品牌路線
和蘋果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郝文強正在醞釀在政協會議上提關于蘋果發展走可持續路線,蘋果質量安全的建議。他說,食品安全問題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
郝文強認為,任何一種產品如果沒有品牌,就很少會有人知道,買的也就少了,棲霞的蘋果要發展也必須要走品牌建設路線。經過5年的爭取與努力,2009年“棲霞蘋果”獲得了由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來源:齊魯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