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農業科技”被擺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而作為體現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種子企業,未來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農業部外經中心處長李赤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種子企業將是我國種業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則對記者表示,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種業的龍頭型企業,對小企業而言,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將是其未來的生存之道。
外企已占領國內市場
隨著2000年我國頒布《種子法》,國內種子市場開始逐步開放。但許多由種子站轉型成立的種子公司卻淪為國外種業巨頭的代理人,以孟山都、杜邦、先正達、利馬格蘭為首的跨國種子企業更是大舉進軍中國市場。
如今,外國種子已經控制中國市場70%的種子來源,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本土種子企業的前十強在國內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3%。
“目前我國種業市場存在著品種多、亂、雜的情況,同時國際與國內種子企業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李赤說。
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中的主要作物也越來越依賴進口,特別應警惕的是,從今年開始中國又將成為長期“結構性玉米進口國”。
張世煌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可以說我國本土大豆市場已經崩盤。我認為盡快改革種業是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如果再不大力支持本土種子企業發展,玉米市場離崩潰也已經不遠。”
本土種企突圍難度大
剛卸任隆平高科總裁一職的劉石曾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中國種業的產業鏈基本處于被割裂的狀態,推廣、售后、服務和下游等產業幾乎均為空白。
他認為,目前談論我國種業的“產業化”為時尚早,產業鏈中各環節普遍落后西方發達國家20至30年左右。
“當前國內育種的狀況多‘各自為政’,有時就算同一個研究所里也互相不知道對方小組的研究項目,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研究出的新品種能用于商業開發的極少,且競爭力弱。”張世煌說。
劉石也認為,由于體制的問題,我國種業有2/3的科研資源被浪費。育種專家與種子企業考慮的問題并不一致,從而導致科研和市場嚴重脫節。
同時,種子企業創新能力差與資金投資不足也是突出的問題。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