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聽音樂提高產奶量,葡萄“聽”音樂個頭長得更大。茶葉“喝豆漿”會長成什么樣?在茶都安溪,“喝豆漿長大”的有機茶是安溪茶業創新機制的一個典型。
面對經濟下行、競爭激烈的現狀,不創新發展、不轉變提升,安溪茶業將在競爭的大潮中被擊垮。面對此情此景,安溪人深入挖掘茶業發展市場,從生產到銷售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的經驗。
茶葉有機種植管理
生活節奏快,工作緊張,綠色消費逐漸成為時尚,有機茶也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如何讓茶葉保持有機成分,同時又不影響土壤肥力?安溪利用茶業發展歷史悠久的優勢,創新有機茶葉管理模式。安溪一茶葉公司引進日本一種菌肥與黃豆(大豆)同時發酵,分解蛋白質,用發酵后的豆漿灌溉茶樹,為茶樹補充植物蛋白質,使茶園土壤通透氣好、氧氣充足,把茶葉有機化做到了極致。
同樣是有機茶葉種植管理模式,安溪一有機茶示范基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建設了梯層茶園。表土作為泥土中含有機質、微生物最多的地方,植物的根大部分長在這里。為避免表土與心土混合筑埂的錯誤做法,該基地提倡表土回園,并在茶園配套種植豆科植物進行草生栽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樣性。
實名交易管控質量
茶葉質量安全牽動人心,如何有效管控?安溪縣在農資監管上實行歸口經營管理,對全縣6家農資經營公司及旗下504個經營網點進行整合,由1家公司統一經營,進入安溪的每瓶農藥均加貼條形碼,確保“賣的安全”。同時,推行“農資購買卡”,每戶一卡,卡內茶農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茶園面積等信息一應俱全,可隨時追查。
為保證茶葉質量能追根溯源,安溪首創交易實名制。茶農憑卡入市,每筆交易均實行刷卡,生成交易單交采購者保存,以供查詢、溯源。目前,已經辦理茶農入市交易卡3.6萬張。局域性質量追溯、環節性質量追溯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如八馬茶業烏龍茶質量可追溯項目通過農業部驗收。
國外也能品嘗正宗鐵觀音
如今的安溪茶業,市場開發的形式、空間、賣點等又有了新的提升。
2011年1月,安溪鐵觀音集團馬來西亞專賣店在吉隆坡開業,使國人在外國也能現場品嘗正宗鐵觀音。接下來的時間里,又陸陸續續有北美推介會、全球巡回品鑒會等在海外亮相。此外,進軍網絡也是成功一舉。由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中國茶都集團聯手搭建的茶多網,實現了商家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各大茶品牌力推茶葉主打產品的同時,紛紛打造茶文化館、茶文化園、茶吧、會所等多種形式的休閑功能載體。
來源:中國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