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第二屆廣府廟會落下帷幕。據主辦方透露,本次廟會7天共引客逾500萬人次,其中,廟會美食節更是火爆異常,開幕三天就迎客近百萬人次。據了解,針對去年廟會美食節被指“廣府味”欠缺的問題,今年主辦方特地加大“本土化”美食,如炒牛河、蘿卜牛雜、芝麻糊等地道廣府美食占七成以上,同時,還引進了野雞卷、五蛇羹、竹篙粉等較罕見的懷舊廣府小吃。
針對本屆廣府廟會美食節,有人覺得“廣府味”變濃了,但亦有不少網友認為,這種美食節跟城內其他普通的美食節區別不大,盡管小吃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是真正算得上廣府“美食”而且讓人記住品牌的少之又少,而實際上,現在美食節辦得過于頻繁,被市場操縱的味道越來越濃,往往叫座不叫好,甚至被部分業界人士視為雞肋,此中緣由何在?本刊邀請業界專家一同探討。
□本期嘉賓
廣東決策研究院旅游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勞毅波
廣東省旅游協會秘書長李進茂
餐飲定位專家何浩源
□本期主持人
南方日報記者周人果
觀點一:
對廣府文化的推廣作用有限
主持人:現在廣州不斷地在舉辦各種美食節,通過造節來推廣粵菜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李進茂:其實,我對舉辦這么多的美食節是有看法的。這樣的美食節對于正正經經地把地道的廣府新菜、靚菜推出市場,其實作用有限。廣東各地的美食節,尤其是廣場擺攤式的都變成是“小吃節”了,對廣府美食文化的推廣意義個人認為不大。
何浩源:當然,舉辦這樣的美食節,對于促進美食文化的傳播,作用如何,還有待市場檢驗。不過,對于參展企業而言,資金能真正用于飲食推廣的恐怕不多,所以,廣州的美食節能夠起到的宣傳推廣作用也就有限了。
觀點二:
商業味過濃,缺乏新意
主持人:粵菜飲食文化的傳播存在哪些問題,推廣的難度在哪里?
李進茂:廣府菜雖然好吃,但是影響力遠遠不夠。現在,廣府美食的推廣力度不足,特別是在國際性的美食推介上做得不夠好。主要是政府推動力度不夠,而單靠行業組織和協會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政府可以向央視、鳳凰衛視等大型知名華人媒體認真做一些大型的推廣活動,并大力支持粵菜菜式的創新,可能作用會大些。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