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峻縣始終堅持走“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的路子,積極推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有利地提高了牧民組織化程度,推進了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促進了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目前,全縣各類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52個,其中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46個,乳制品加工專業合作社2個,其他合作組織4個。
一、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有利地提高了牧民組織化程度。牧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重要主體,將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聯合起來,提高了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由于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動,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畜產品價格,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
二、立足資源優勢,加快了畜牧業結構調整。按照“在蘇里、木里、龍門、舟群等高寒地區建立牦牛生產基地,在新源鎮、快爾瑪、生格等布哈河流域發展基礎較好的南部地區建立藏系羊繁育基地”的結構調整思路,充分利用龍門、蘇里豐富的野牦牛資源,加快建立高原牦牛核心群和飼養示范點,做大做強“天峻野牦牛”產業。龍門鄉冉雀野血牦牛繁育專業合作社現存欄野血牦牛700頭,其中適齡母畜500頭,犢牛200頭。
三、組建了股份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組織方式的轉變。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原來村社組織管理的基礎上成立實體引入市場管理機制,在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以草場和牲畜作價入股的形式組建了46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推進了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四、創新了經營機制,實現了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確立了“合作+股份”經營的發展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家庭為主的小而散的生產方式,牲畜、草場入股后,把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組合,對草場和牲畜實行規模經營、集中管理,達到了規模效益。草地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無畜戶和少畜戶的草地資源發揮了作用,使無畜戶和少畜戶成為大畜戶,小規模變成大規模,初步構建了資源集約化、資產股份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協作化、營銷市場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最終達到了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來源:天峻縣畜牧水利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