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億公斤玉米是咋增長的
——河南省浚縣農科所獲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紀實
2月14日,從北京傳來的消息讓中原腹地的一個小縣城沸騰了:由河南鶴壁市浚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完成的“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創造了一個縣級科研單位榮獲國家最高層次科技獎勵殊榮的嶄新記錄。
也正是在這次國家最高層次科技獎勵大會上,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的河南育種專家程相文,激動地從溫家寶總理手中接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證書。
事實上,這一紙榮譽證書的背后,不僅僅是良種“浚單20”累計使全國玉米增產75億公斤的貢獻與榮耀,更是飽含那些基層農業科研人員半個世紀的艱辛。
資料顯示,作為我國唯一的夏玉米集中產區,程相文所在的河南省浚縣地處黃淮海流域,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在1.5億畝以上,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5%。但是在6月到10月這段夏玉米的生長期內,陰雨寡照,濕度大,高溫干旱,病蟲害頻發等不利因素,極大地限制了黃淮海地區玉米畝產的提高。肥沃的黃河故道上,曾經種植的玉米畝產不足100斤。
如今,在中原腹地一望無際的田野里,由程相文帶領十幾位科技人員培育的“浚單20”,大面積制種平均畝產高達1000斤左右,15畝攻關田畝產更是突破1000公斤,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稱贊其“創造了世界夏玉米同面積高產紀錄”。
“玉米要高產,首先就要控制它的生長周期,要讓它在最適合的氣候條件下生長,如果早了會導致低產,晚了則難以成熟。”程相文說,由于黃淮海地區的氣候、土壤等特性,玉米要取得高產,還必須能夠耐干旱、耐低溫寡照且抗倒性、抗病性好。
沒有固定的育種基地,從親本性狀提純、組配到育種,都只能在向村民短租的零零散散、還常有變動的玉米地里完成。沒有圍墻,晚上水牛會經常跑進來吃玉米,只能輪流守夜;沒有灌溉系統,就自己挑水澆地;沒有住處,便租住在村民家里,借著兩盞煤油燈,幾張草席,幾頂蚊帳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育種試驗……
來源:光明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