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嘴股譚
上周有兩則新聞蠻有趣。
一是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成立大會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有趣地化身為藍籌股的“促銷員”,稱滬深300等藍籌股的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動態市盈率為11.2倍,顯示出比較罕見的投資價值,這意味即時投資的年收益率平均可以達到8%以上。不過二級市場反映一般,股民思維已經不再“見風就是雨”,必須“看到兔子才撒鷹”。
二是某權威媒體刊文反映了基民的抱怨,說“買基金就像買公雞下蛋”,意思是多年來基金沒有給投資者創造財富。
我想很多投資人目前都很困惑,現在到底是不是投資股市的良機呢?一方面郭主席不斷喊話表示誠意,另一方面股市的前景的確很不明朗。其實關鍵點就在于,中國經濟這一輪轉型升級能否順利,這不僅考驗執政者的智慧,也考驗股民的眼光。
歷史總是會押韻,卻不會絕對重復。從估值來看,的確目前多方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不僅有估值底和政策底,還有可預期的養老金托市,從這點來看買入藍籌股的確是歷史性機遇。但是就像郭主席所言,動態11.2倍的市盈率對應的也只是年化8%的收益率,如果考慮到波動的風險,還不如買入收益率在6個點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這也是藍籌股的尷尬所在,對于老股民來說,很清楚股市最大的機遇依然在于成長股,但在復雜的轉型期,到底誰能脫穎而出,具有強大的不可知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還是以往的觀點,對于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來說,選擇股票型基金來抄底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選擇基金不是盲目的,雖然基金抄底的整體勝率會優于個人投資者,但是的確“雞群”中會有“公雞”和“母雞”之分。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