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連日來,記者在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采訪獲悉,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北方糧食主產區以水利建設為重要“抓手”,在保障糧食穩產豐產的基礎上,繼續做足、做好“水”文章,以此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明顯成效。
打牢“水”基礎 保糧食穩產豐收
“去年春季旱情嚴重,過年的時候,大伙還在地里忙著抗旱澆麥呢。但從后來的收獲情況看,產量不錯,沒受啥大影響,要在過去,真是不敢想像。”河南省溫縣祥云鎮留尚村村民范立軍說。
范立軍告訴記者,2011年,從播種到收獲,他家的小麥先后澆了五遍水,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一是水利設施跟不上,地里可能無水可澆,二是會覺得不劃算而選擇放棄。
“現在不一樣了,第一,近幾年政府投資新打了不少機井,灌溉條件明顯改善;第二,國家對農業高度重視,不但發放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連抗旱也給補貼,農民抗旱澆水有動力。”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河南省秋糧產量首次突破480億斤,達到482.2億斤,比上年增產12.9億斤;加上夏糧,全年糧食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21.1億斤,增幅為1.9%。由此,河南省糧食總產實現連續8年增產,連續6年超過1000億斤。
在河北和黑龍江兩省,因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2011年糧食生產也都實現了豐收。其中,河北省糧食總產達634億斤,實現了“八連增”;黑龍江省在2010年1002.6億斤的基礎上大幅增產,糧食總產達到1114.1億斤,成為新的全國產糧“狀元省”。
河北省涿州市高官莊鎮解家樓村村民陳士良說:“以前澆地要帶著柴油機,拉著水帶,既費勁又耗電。現在地里新打了10多眼機井,還配套了潛水泵,鋪設了防滲管道。澆地只要扛把鐵鍬就行,比以前省事多了,花費也比以前節約了一大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