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1年,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百姓餐桌越來越豐盛,大部分國人的餐飲結構已從溫飽型躍入小康型,主食消費逐年下降,肉蛋奶酒等副食消費逐年上升。副食是由更多的主食轉化而來,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糧食消費猛增。2003年,也就是“八連增”的起始年,國產糧食4.3億噸,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34公斤,超過國際平均水平。到了2011年,國產糧食達到歷史最高峰的5.7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24公斤,這樣卻不夠吃了,當年凈進口糧食6390.3萬噸,人均糧食消費量已突破471公斤,如果折算當年凈進口337.8億美元的肉蛋奶果等農產品,則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直逼500公斤大關(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即可滿足營養均衡)。糧食生產“八連增”,從4.3億噸到5.7億噸,累計增長33%;消費“八連增”,從334公斤到471公斤,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
我國糧食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均是世界第一,目前口糧消費約占30%,飼料用糧約占40%,工業用糧約占20%,種子和新增儲備用糧約占5%,損耗浪費等約占5%。長時間以來,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是口糧、種子及新增儲備、損耗等穩中有降,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持續攀升。預計飼料用糧將達糧食消費總量的50%左右,工業用糧將達到25%以上。這種結構變化將帶來糧食消費總量的大幅提升。
2003年,我國肉類總產量為6932.9萬噸;2011年肉類產量預計為8100萬噸左右,我國肉類生產以豬肉為主,牛羊肉的比例不到15%,每斤豬肉約需消耗2.4斤糧食,每斤禽肉或禽蛋約需消耗1.3斤糧食。此外,存欄的能繁母豬以及水產養殖等也需要大量糧食。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已超過國際平均水平,但是還不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盡管我國肥胖人口已達3.25億,但是誰也動搖不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在美食佳釀上趕英超美的決心,中國肥胖人口預計在未來20年增加一倍。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