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市場正經歷需求的低潮期。整體而言,商品庫存維持高位,下游需求啟動緩慢。在這背后,似乎隱藏著一個現象:經濟也許并不像pmi數據反映的那么樂觀。目前,政策在不斷尋找“平衡”,經濟也將在政策“平衡”中謀求一條恢復之路。
pta下游需求啟動緩慢
通過調研,記者了解到太倉地區pta下游市場的聚酯長絲、加彈企業的最新需求狀況。整體而言,化纖市場需求疲軟,外貿訂單少、銷售不暢成為節后多數企業面臨的難題。
今年春節后,太倉市璜涇鎮及周邊加彈企業低彈絲銷售狀況均不樂觀。據一位企業主介紹,“整個太倉加彈行業節后訂單都不足。提早開工的企業缺少訂單,生產出來的也是庫存。不少工廠開開停停,開工率不穩定。很多規模較小的加彈廠春節前囤積的庫存原料還沒有消化完。”
另一位加彈廠老板透露,春節前他曾去海寧經編工業園下游客戶廠里考察,結果發現客戶采購的整套經編機設備包裝都未曾打開就準備轉手賣掉。
再看看聚酯滌綸企業的情況。今年春節期間,國內的聚酯長絲和短纖企業多數沒有放假,正常生產。加之節后下游需求恢復緩慢,1月20日-2月17日之間滌綸長絲產銷率持續疲弱,期間滌綸長絲庫存快速攀升。
據一家新投產的以生產多孔細旦poy為主的工廠負責人介紹,為了迅速打開市場,春節前就以優惠價進行了大量預銷售,但節后客戶提貨不積極,產品還堆積在工廠倉庫里,節后銷售很糟糕,生產的幾乎都是庫存。周邊企業的情況也不樂觀,為了緩解庫存壓力,一些企業將在2月下旬-3月間停掉20萬噸的聚酯生產線。
業內專家分析稱,歐債危機對中國今年紡織服裝出口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外貿訂單萎縮成為下游紡織企業開工遲緩的重要原因。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不斷升值等因素導致外向型紡織企業利潤縮水,也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中國的內需市場難以消化龐大的紡織行業產能,外需對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意義重大。外需不振成為春節后導致化纖行情疲弱的主要原因。”東吳期貨分析師吳文海向記者表示。
當前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整個化纖紡織原料成本壓力很大,在外需萎縮的背景下,越是下游環節,成本轉嫁能力越弱。
終端消費整體萎靡不振
今年不光是pta下游需求啟動緩慢,金屬和化工品行業均出現需求萎靡的情況。
除原油由于地緣政治因素不斷走高外,商品大都走高乏力,下游消費遲遲打不開局面。國家三令五申不放松對房地產調控,與房地產相關性最高的幾個商品:螺紋鋼、pvc和鋁的走勢均較弱,主要城市的螺紋鋼庫存達到峰值,市場也不斷傳來鋼貿商跑路的消息。pvc行業同樣消費不暢,年后的一波小反彈夭折,生產商由于對未來預期悲觀,紛紛加大在期貨上的保值,pvc期貨走強的難度很大。
紡織行業是出口的主力品種,與外需最緊密的棉花和pta走勢也驗證了當前外需疲弱。據南證期貨分析師徐蔚介紹,按照正常年份,春節過后一周下游就將開始逐步采購原材料以應對春季旺季,不過今年的情況不一樣,節后已經三周,補庫遲遲不來。pta下游的長絲、短纖庫存不斷累積,棉花下游的紗線消費也表現疲弱,雖然紗廠降低開工率來應對,但部分紡織廠還是反映庫存在增加。
近期,光大證券對世天威物流(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有限公司、中儲股份大場分公司進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銅的下游需求還不樂觀,節后下游開工率只有60%,目前銅現貨貼水超過300元/噸。
光大期貨金屬分析師許勇其告訴記者,目前,銅材終端——銅管、棒材、合金材、板帶材開工率處于近十年最低。主要因為新訂單不足、長單偏少,備庫積極性下降;線材開工率一般。
“平衡”政策下經濟恢復緩慢
需求不振或許折射出更大的經濟現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宏觀策略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目前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正處于“去庫存化”階段,需求相對往年的確有所疲軟。由此可見,目前的經濟也許并不像pmi數據反映的那么樂觀,當然也不至于“硬著陸”。
2月初公布的1月中國pmi數據顯示,工業活躍度微幅回升;但1月信貸數據僅7381億元,不及市場預期的萬億水平。
從近期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不斷強調的“微調”來看,國內通脹水平有所回落,政策的天平隨之出現“傾斜”,即由控通脹轉為適度寬松,但是天平并不會徹底“傾斜”。政策將立足于“平衡”,而國內經濟也將在政策“平衡”下尋找一條復蘇之路。
東興期貨分析師張郡凌表示,資本市場對春節前后下調存款準備金是有所預期的,但之后遲遲不見央行動作,“降準”的預期一度下降。而在上周末,央行突然“降準”,雖然有點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
實際上,“微調”的主基調在去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已經開始提出,并逐步實施。張郡凌認為,未來政策的導向還是寬松的財政和穩健的貨幣,要重復2009年的大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出現2008年那樣的危機,但保護性的適度寬松政策的預期還是非常強烈,而且目前的政策空間也很大,后市對商品及股市的價格都會有所助力。
或許,現在的情況是:市場比經濟要好些。(惜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