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林間,豎立著太陽能滅蚊燈;樹干上,張貼著一塊塊捕蟲黃板;樹葉上,一種名為捕食螨的小蟲子專門負責捕殺新生害蟲。放眼望去,成片的果園整齊劃一,郁郁蔥蔥——這就是長壽現代農業園中的晚熟柑橘園,一個規模化、標準化的果園,一個新型農業科技無處不在的地方。幾年間,一個傳統農業種植區,為何會有如此巨變?
“這一切得益于‘園區模式’的運用。”長壽區一負責人說,從2009年開始,長壽區以抓工業園區的辦法,狠抓農業園區基地建設,打破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等瓶頸,順利躋身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范本。
園區化建設
吸引28家農業巨頭落戶
2005年,長壽區以龍河、雙龍兩鎮為核心,圍繞長壽湖周邊大力發展晚熟柑橘鮮銷產業。主要采取了組建柑橘專業合作社和引進業主發包種植兩種方式,但實施效果均不理想。
當年,長壽好不容易引進澳門恒河集團到龍河鎮發展柑橘基地,但因在土地流轉上困難重重,結果只插花式地發展了600多畝,該集團就把投資重點換到了其他地區。
2009年,長壽區在總結經驗后,提出了“園區模式”,即借鑒工業園區發展經驗,由政府斥巨資建設完善園區道路、供水、供電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同時,出臺了我市最為優惠的補助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入園創業。并幫助企業利用租地等模式流轉土地。
園區化的建設和招商模式,一舉解決了以往專業合作社實力弱難做大,以及業主投資面臨土地、基礎設施瓶頸等問題,使長壽晚熟柑橘園區立刻成為了一個“香餑餑”,雖然一再提高企業的準入門檻,但前來投資的客商仍然絡繹不絕。
截止2011年底,已有恒河、尚書坊等28家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落戶晚熟柑橘園,總投資達6.16億元,幾年時間,就建成了晚熟柑橘基地4.5萬畝。
規范化種植
晚熟柑橘畝產值增10倍
許多地方都制訂有農業標準化規范,但標準化規范的實施,卻是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難題。這一問題在長壽區晚熟柑橘園實現規模化后,迎刃而解。
長壽區農委特色農業站站長張利說,從最初的種子開始,到后來的林間管理,一直到最后收獲果實都有相應的規范技術進行指導。
來源:重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