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看到《江門日報》刊登了臺山馬鈴薯的照片。其實,我村的馬鈴薯也能上報紙。”昨天,新會區(qū)司前鎮(zhèn)白廟村村委會副主任梁廣炎對記者說,希望借助報紙的力量,吸引各地商家直接到田頭收購馬鈴薯,助經(jīng)濟薄弱村摘掉“窮帽子”。
春耕在即,冬種馬鈴薯還有半個多月就要收獲了。站在司前鎮(zhèn)白廟村向石喬村租來的132畝馬鈴薯地頭望過去,一大片碧綠延伸到遠處。一株株馬鈴薯精神抖擻,煞是喜人。撥開干禾草和薄土,一個個淡黃色、橢圓形的馬鈴薯就露出地面,干凈、皮薄、個兒大。
這批馬鈴薯預計畝產可達4000斤至5000斤。白廟村委會的村干部們卻高興不起來:“我們去打聽過了,馬鈴薯主要在省內銷售,今年收購價不盡人意,低到0.8元到0.9元一斤,這樣,能不能保本還是個問題。”村委會副主任梁廣炎焦急之下,想到了向本報“求救”。
1 冬種馬鈴薯長勢喜人
記者了解到,馬鈴薯由白廟村委會種植,地卻是向石喬村租來的。“相對我們村的田地,這里沙多,更適合種植馬鈴薯。”梁廣炎站在田頭告訴記者,去年11月,他們在司前鎮(zhèn)政府的扶持下,以村委會的名義,向石喬村租來這132畝耕地,用于冬種馬鈴薯。按計劃,冬種馬鈴薯的所得將用于改善村中的基礎建設。
梁廣炎帶記者走進田里,用手撥開泥土,就露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馬鈴薯。捧在掌心的馬鈴薯呈橢圓形,通身淺黃色,皮卻很薄,指甲輕輕一刮就掉了,露出里面水嫩的肉。因為沒怎么下雨,馬鈴薯表面很干凈,幾乎不沾泥土。“我們村里的馬鈴薯,不比其他地方的差。”梁廣炎表示。
白廟村是司前鎮(zhèn)的一個經(jīng)濟較薄弱村,得到司前鎮(zhèn)相關部門的幫扶。當天,司前鎮(zhèn)的干部戴兆祥也來到了田頭。他將一個拳頭大小的馬鈴薯拿在手心,掂量了一下,便估算出其約有五六兩重。“馬鈴薯在120天左右就可收成,現(xiàn)在田里的馬鈴薯已接近100天,余下的20來天正是馬鈴薯的快速成長期。收成時一般會長到六七兩,更大個的可重達1斤。”
2 為求好收成不惜成本
來源:江門日報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