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這樣說過,而這句話也成了糧食陰謀論者最常引用的觀點。
近期公眾熱議的《糧食法》征求意見稿成為新聞焦點,其中轉基因和糧食安全也成了公眾關注的主要內容。
近些年來,不斷有人提出中國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更有甚者指出某些國家和跨國公司操縱糧食價格,發動糧食戰爭,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在2008年有人發表的的一篇轟動性文章——糧食陰謀論:誰發動了糧食戰爭。
尤其是最近幾年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國內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以及通脹高企,人們越來越相信某些利益集團為了高額的利潤,控制了糧食價格。而一些公司的投資行為,也被人們解讀成了妄圖陰謀操控產業鏈,壟斷上下游市場。比如高盛斥資在國內“跑馬圈豬”,被解讀為對高盛為了壟斷豬肉價格。中國進口大量的轉基因大豆被人們解讀為美國人為中國人植入的“特洛伊木馬”。四大跨國糧商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收購糧食被解讀為炒作農產品。
而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發布了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糧油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似乎回應了公眾的擔憂,糧油領域對外資開放的大門似乎慢慢收緊,陰謀論終于在政策上有了落實。
陰謀,按照一般的理解,是指采用一種不那么光彩的手段去算計人。在這里,不光彩不單指手段或方式而言,更是指目的不良。為著一個不好的目的,有時或者多數時候現在更是這樣利用制度和規則的缺陷,用一種合法的方式去害人。所以,陰謀在中國人的字典里,是帶有負面評價含義的。一個人若被曝出對人耍陰謀,說明這個人的人格和品行多半很卑鄙,為社會所不恥。
世上有沒有陰謀,或者陰謀家?肯定有。我們從歷史和傳記中就看過很多著名的陰謀故事和陰謀家。春秋戰國時代的韓非就是最早的陰謀論學家,他的著作《韓非子》里面有大量的陰謀詭計。陰謀論家后來成了中國文化里重要一部分,人們熱衷于研讀各種陰謀學說,比如宮廷計謀,官場權謀。但若因此帶著陰謀的眼光看世界,以為這世界處處、時時都充滿著陰謀,布滿陷阱,把人際之間、商業之間乃至國家之間正常的行為都看成是潛伏著某種不可告人目的,則顯然夸大了事實,是一種病態的反應。陰謀論就是這樣一種病癥和看待世界的哲學。不幸的是,中國一些人現在也患上了此癥,動不動就從陰謀的角度看待世界。
在國內糧食領域中最受關注的陰謀事件恐怕就是國產大豆“遭暗算”了。我國大豆產業開放后陷入困境,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一直深受國人詬病。大豆成為了我國為數不多的需要“看人臉色”的農產品,而進口大豆價格的漲跌也直接決定了食用油的價格上還是下。也即我們吃的油價格幾何,要由老外說了算。有人甚至宣揚轉基因大豆亡國論,把自己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傳達給公眾,也把自己塑造成民族和國家利益的保護者。
顯然,這里面有被陰謀論者無限夸大的嫌疑,并把一些簡單的事情上升到民族和國家利益的高度。對我們來說,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這套“陰謀論”的邏輯,現在很流行,從國外的“貨幣戰爭”一直到糧食陰謀論。
陰謀論盛行我覺得從思維角度看,是理性思維缺失和信息缺乏的結果。一些人對事物不能持一種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或者缺乏相關的信息和最基本的常識,就很容易從陰謀的角度去看待、評價和判斷、解釋,或者把它歸界為一種陰謀。對于前者,事實上只要對被稱為“陰謀”的問題或現象理智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把它稱為陰謀是多么地幼稚可笑。
以最近熱賣的《貨幣戰爭》這本書為例,書中把羅斯柴爾德家族描寫成了一個陰謀控制全球金融的大財團。我認為除全知全能的上帝外,世上沒有人能控制這個世界的經濟和金融運行,不管它多么有錢有勢有知識,因為現在的經濟運行,是由無數人共同參與的結果,你能知道每個人在此時此刻或彼時彼刻想什么,做出什么決策?盡管在局部范圍內或某些人的能力范圍內,會有操縱發生,但要把全世界的經濟和金融操縱在少數人手里,按照某些人的規則運行,則無疑是一種妄想,因為總有一些例外會超出操縱者的操縱,否則,計劃經濟就是最成功的經濟了。對于后者,只要多掌握一些信息,也就不會把它看作陰謀。所以,歸結起來,一個人遇事只要多動腦袋想想,多掌握點科學知識和常識,有一種理性的認知態度,是不會掉入陰謀論的陷阱里的。凡事失敗了就說別人有陰謀,或凡事解釋不通就說是陰謀,這是缺乏智慧的表現。
歸根到底,陰謀論的流行,還是因為我們積弱太久,養成了一種積弱的心態和思維方式,現在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這種弱者心態和思維方式并沒有及時改過來,加之社會權力通吃,人們用權勢者的眼光和視角去思考人和事,判斷復雜的國際關系,一些人動輒出現陰謀論也就很正常。
但陰謀論如果主導社會的文化心理,是不利于民族自信心的修復的,也不利于國內糧食等領域的深層次改革推進的。國內知名農業問題專家鄭風田博士最近撰文指出:糧食加工拒絕外資要不得;外資的渠道、品牌是我國糧食加工業業走出去的便利渠道之一,依靠全球資源是未來我國糧食安全長久解決之道。
我國糧食加工行業的基礎非常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于長期計劃經濟的束縛。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改善,隨著中國糧食行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外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得以進入這個行業,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僑資和外資企業相互競爭,促使中國糧食行業在最近幾十年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當前我國更應該做的是,加大農業投入,加速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培養壯大自己的民族企業和品牌,而一味的宣揚糧食危機陰謀論反而不利于開放的心態。加入wto后,國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學習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而不是作繭自縛,裹足不前。陰謀論再次提醒我們,雖然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然民族成熟心智的培育,還任重道遠。(汪心順)
來源:中華油脂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