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對“三農”投入仍會加大
今年中央對“三農”投入仍會加大
“三農”投入持續加大
農田水利建設是重點
上海證券報:近年來,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去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首次超過一萬億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上,繼續向“三農”傾斜,您認為,今年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是否還會繼續加大?
程國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9年以“三農”問題為主題,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既立足當前又謀劃長遠,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同時也逐步建立了“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根據近幾年的文件表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兩個重點、兩個主要和一個加大”。“兩個重點”指的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要轉向農村,“兩個主要”就是指國家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量主要用于農村,“一個加大”指的是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的比重。
第二個是,“三個繼續高于上年”,即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
正是如此,為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形成了一個穩定增長的機制。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支持“三農”投入從2626.2億元增加到8579.7億元,年均增長21.8%,其中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投入從1029億元增加到4575億元。財政部預計,2011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有望達到10408.6億元,增長21.3%。
今年中央對“三農”的投入還會繼續加大力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三個持續加大”,即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根據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們的國力財力仍然十分有限,因此與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相比,國家對“三農”的投入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這要求我們合理安排投資結構,把錢花在刀刃上。
上海證券報:“錢要花在刀刃上”,您認為資金的投入主要會集中在哪些領域?
程國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三強三保”,即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根據文件精神,今年投入的重點領域仍將集中在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中心任務上。今年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抓好糧食生產和“菜籃子”產品供應。我國糧食生產在“八連增”的基礎上面臨著一個重要轉折,要么是實現“九連增”,要么可能會出現拐點,所以,要求今年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加大糧食生產補貼力度,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養,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菜籃子產品供應不斷檔、農產品價格不大起大落。在今年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這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具有更加特別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將繼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為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繼續推進農村水、電、路、氣與房建設,實現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全覆蓋。
加快改善農村民生也仍然是支持的重點,將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政策補貼標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現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種業或成農業科技突破口
上海證券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科技擺在突出位置,您對此怎么理解?
程國強: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9年以“三農”問題為主題。每個文件都圍繞加強“三農”工作的主線,聚焦難點問題,突出政策重點。如2004年以來,分別針對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問題發布文件、出臺政策,既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也體現政策的針對性、創新性;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既立足當前又謀劃長遠,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比較而言,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基調已從前幾年以調整生產關系為主,逐步轉向以提高生產力為重點,采取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今年一號文件將農業科技擺在突出位置,抓住了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因此,突出抓好農業科技,意義特別重要。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在哪幾個方面急需突破?
程國強:從總體上看,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農業科技落后二三十年一點都不夸張,但與此相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等挑戰卻比發達國家要嚴峻得多。
當前最為緊要的是,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要解決“頂天立地”問題,即既要有長期戰略,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也要面向產業需求,面向農民需要,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
另一方面,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一是兩條腿走路,健全體系,一方面,提升政府支持、公益性農技推廣能力,確保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辦公有場所、工作有經費、下鄉有工具、服務有手段;另一方面,花錢買服務,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予以扶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網絡。二是穩定隊伍,有人干事。設立公共服務崗位,安排專門經費,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提高現有農技推廣人員待遇水平,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同時,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范帶動作用,對科技示范戶等農民技術人員,按承擔推廣服務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三是轉換推廣機制,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快分離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因地制宜設置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完善激勵、評價考核機制,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各方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四是創新服務方式,要求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
一號文件的第10條把“種業科技創新”作為重點提出,科技興農,良種先行,種業科技創新或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特別是,文件提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要求“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干企業”。在去年國務院出臺《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后,農業部今年還會發布《現代農作物種業規劃》,出臺具體落實措施,相信這一規劃很快就會出臺。
寬容對待農產品價格上漲
上海證券報:近年來,“物價上漲”已經成為“兩會”熱點話題,并且隨著“蒜你狠”、“豆你玩”等網絡熱詞的出現,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備受關注。對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怎么看?
程國強:必須認識到,在中國工業化中期階段,農產品價格將呈周期性波動、整體攀升趨勢。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將成為經濟增長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趨勢。我們應該理性、寬容對待農產品價格上漲。
需要關注的是,農產品波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供需關系影響而出現的周期性波動,這是一種價格的正常波動;另一種是由于突發性自然災害、投機炒作、不當輿論等形成的異常波動。
今后農產品市場調控的形勢會更加復雜嚴峻,一方面,谷賤傷農與米貴傷民交替出現的兩難困局會始終存在;另一方面,農產品“能源化”、“金融化”等非傳統沖擊,與極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市場預期復雜多變等非常規影響相互疊加,今后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愈加頻繁,市場調控的難度將更大、要求將更高。
這要求今后的調控政策,必須遵循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一般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市場調控干預重點的是農產品價格的異常波動,目的是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市場的基本穩定。要防止和避免打壓、盲目干預農產品價格的情況出現。(爾真)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