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讀者申國強:2009年以來,稻米市場迎來了漲價時代,稻米價格大漲小落,總體以上漲為主基調,累計漲幅接近四成,其中粳稻漲幅近五成,稻谷和大米走勢基本保持一致。但只要稻米市場行情略有不好,“稻強米弱”、米廠停工的聲音就會時常響起。“稻強米弱”現象存不存在?有沒有“米強稻弱”的現象?這些現象是經常性的還是偶發性的,怎么理解這些現象?
從2011年國內稻米價格走勢來看,無論是秈稻還是粳稻市場,稻谷與大米價格的波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均表現為震蕩向上。但短期的波動也確實有不一致的時候,有時稻谷走勢會更強些。比如4、5月份,大米價格因季節性原因明顯走弱,而稻谷價格則因南方的干旱走勢相對堅挺。最明顯的是7、8月間,早稻谷走勢強勁,而早秈米卻有所走軟,業內人士將此現象稱之為“稻強米弱”。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時候米價漲得反而更快,比如春節、中秋等季節性消費旺季到來之時,大米價格往往走得更強,說明“米強稻弱”現象也時有發生。那么,究竟是稻谷走勢強些,還是大米走勢更強些呢?
大米價格強勢特征更加明顯
據筆者統計,2011年國內三級早秈稻、標一早秈米、三級晚秈稻、標一晚秈米、二級粳稻、標一晚粳米全年漲幅分別為14.05%、11.8%、13.67%、16.35%、3.02%、7.49%。很明顯,除了早秈稻價格漲幅略強于早秈米外,晚秈稻與粳稻價格漲幅均弱于同期大米漲幅。從更長的時間周期分析,大米價格的強勢特征更為明顯,無論是以3年為周期還是以10年為周期,大米價格的累計漲幅均高于稻谷。
稻谷和大米,一個為原料,一個是加工后的成品,在價格總體走勢基本一致的情況下,短期價格波動有所差異,出現有強有弱的走勢,這主要是因一些政策或者消息在短期內對稻谷和大米的影響不同所致。
四種因素導致“稻強米弱”
一是新稻上市初期稻谷供應可能偏緊。由于市場收購主體眾多,有中儲糧、地方國有企業、加工企業,還有外資企業,個個實力強大。一旦稻谷產量不足所需,各收購主體為了掌握糧源,就容易發生搶購現象。特別是國有糧食收儲公司為完成補庫任務,往往憑借資金等優勢抬價收購,而農戶又賣跌不賣漲,以致稻谷價格產生非理性上漲。如南方新早稻剛上市時就經常出現搶購現象。
二是稻谷相對于大米來說要容易保管,因此在南方梅雨季節到來之時,大米價格往往走勢較弱,而稻谷價格相對較為堅挺。
三是稻谷價格如果較低,政府會出手托市。稻谷市場不但有最低保護價,還可能會有臨時收儲政策,使稻谷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如2008年的臨儲收購和2009年的秈稻托市收購等。相反,因國內大米產能過剩(據統計,2008年全國大米加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僅為42%),加工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競爭激烈,有時會進行低價促銷。各大商場有的還用低價大米作為促銷手段,導致米價有時偏低。
四是當副產品價格較高的時候,加工企業可以用副產品來彌補收入,此時大米價格也會較弱。
“米強稻弱”有短期和長期因素
從短期來看,導致“米強稻弱”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受季節性需求增加的影響。
一般而言,大米的波動性要大于稻谷。從近幾年國內大米市場的表現來看,在大米需求旺季來臨時,如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到來之時,大米價格的上調幅度往往要大于稻谷。
二是當副產品價格走勢較弱時,大米價格也可能強于稻谷。
三是受突發性事件的影響。由于稻谷需要加工成大米才能食用,在遭受突發性事件時,如應對不當,可能會形成居民搶購潮。如“非典”、冰雪災害期間,雖然稻谷總量供應無憂,但在需求突然增加的情況下,短期大米供應難以跟上,此時大米的價格可能上漲較快。由于這種需求沒有可持續性,稻谷市場表現將會相對穩定。
長期大米走勢強于稻谷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米生產要素的漲價幅度較大。生產大米的成本不但包括稻谷,還要考慮人工、資金、折舊等生產成本。由于我國自2003年進入了商品漲價周期,包括勞動力、土地、房產、資金、油費、水電費等生產要素的價格都在逐年上漲,且部分生產要素的漲價幅度還很大,有的甚至大大高于稻谷的漲價幅度。因此,大米的漲價幅度略快于稻谷是很自然的。
二是大米加工工藝提高,大米質量不斷改善。改革開放之初,因為居民生活水平僅能維持溫飽,對食品品質要求較低,大米生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糙米等低端大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標米產量逐步增加。目前市場上不但供應標一大米,還有特級大米以及富硒大米、有機大米等許多概念大米,花色品種更是多得數不勝數。大米質量的提高,其所包含的附加價值也將提升,其漲價幅度大些也在情理之中。
三是監管成本逐年增加。隨著糧食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加工企業也在不斷壯大,國家的監管也逐漸走向規范,食品質量的要求更是不斷提高,加上稅收等的征收也在走向規范,客觀上也增加了大米的生產成本。
不同群體對稻米強弱感受各異
從稻米市場長期走勢來看,大米價格走勢要略強于稻谷,短期大米市場也不弱于稻谷,可市場上“稻強米弱”的聲音時有耳聞,而“米強稻弱”的聲音卻鮮有所聞,這可能與人們的感受有關。
農戶:對大米價格上漲基本認同。
農戶更傾向于關注稻谷的價格。因為只有稻谷價格提高了才能賣個好價錢。一般農戶通常是用自己生產的稻谷加工成大米食用,因此對大米價格的漲跌不太敏感。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米價的上漲來帶動稻谷價格走高,因此,潛意識不會認為大米價格漲得快。
消費者:對大米漲價敏感度降低。
雖然消費者需要經常購買大米,對大米價格也常會抱怨。但由于目前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大米的口糧消費占居民開支的比重大幅下降,1個月大米開支不過幾十元,有時還抵不上一天的買菜支出,加上大米品種花色多樣,居民對大米價格上漲的敏感度已不如前幾年,且仍有不斷下降之勢。轉而對蔬菜和食品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事實上,當大米價格出現上漲的時候,也往往是肉蛋菜和食品價格上漲更為厲害之時,因此,居民對農產品的抱怨更甚于大米。
經營者:非常樂意看到米價上漲。
大米經銷商通常是以賺取大米價格差來獲利,大米價格漲得越快越容易獲利,因此這個群體一般都喜歡大米漲價,而不會抱怨米價上漲過快。加工企業更是如此,當稻谷價格上漲過快,而米價沒有跟上時,大米加工企業往往會抱怨稻強米弱,利潤太低,要停工減產等;而當大米價格上漲快于稻谷之時,他們通常不會說利潤太高了,而是以加大生產來“回答”。
“稻強米弱”聲音過多引質疑
相比較而言,無論從實力還是影響力方面來說,加工企業都要強于農戶和消費者,而且掌握的話語權也更多。所以,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怪現象:一邊總是聽到抱怨說“稻強米弱”,賺不到錢,要減產,而實際上大米產量又不斷增加。據統計,2011年我國大米產量達8839.5萬噸,同比增長20.41%。其中,湖北省大米產量為1288.3萬噸,同比增長42.47%。如果真是米價弱,沒有利潤,大米產量又怎么會大幅增長?
綜合分析,稻谷與大米作為原料和產品的關系,價格走勢基本趨同。由于市場上經常充斥著各種利多和利空的消息,短期對稻谷和大米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就可能造成短期的“稻強米弱”或“米強稻弱”現象。
由于稻谷與大米價格走勢的趨同性,“稻強米弱”往往蘊含著之后的“米強稻弱”,反之“米強稻弱”產生之時也意味著“稻強米弱”或將緊隨其后。
而從長期角度看,大米價格走勢還略微偏強。但因話語權的不同,農戶和消費者的聲音相對較弱,加上他們對大米價格上漲的敏感度降低,使得市場上經常會充斥著“稻強米弱”的聲音,而“米強稻弱”的聲音卻鮮有所聞。
(山彤)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