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夜裝箱,八百斤扣蟹送寶島上海海洋大學為臺灣苗栗縣養大閘蟹提供技術支持,教授帶著博士、碩士生上崇明島建基地精心培育蟹苗。前天空運走的已是第四批。
蒙蒙細雨中,踏上一條小石子鋪成的路,一只黑色小狗先躥了上來,“哎!哎!”一位穿黑色羽絨服的男子喊了兩聲,上前拍拍它的腦袋,小狗就乖乖轉身回去了。
“看門的,別怕。”那男子說。他是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成永旭,這里是崇明豎新鎮東新村,“專供臺灣”大閘蟹育苗基地。
眼前有成片的水塘,連日陰雨,塘邊泥濘不堪。磚房很簡陋,連水泥都沒有糊,紅磚裸露著,頂上是復合板搭成的棚子。成永旭的袖口和褲腿上都沾著泥巴,他正指揮學生和農民挑選優質扣蟹。經過一夜裝箱,48箱總共800斤扣蟹前天啟程空運臺灣苗栗縣,將送進當地農戶的池塘養成“成年大閘蟹”。
一步步選出優質扣蟹
池塘的內邊沿上有一堆堆雜草,“這叫打堆,這種植物叫水花生,螃蟹會爬在這上面,不再鉆到泥里,捉起來就方便多了。”
成永旭的研究生和當地農戶一起,正用大網從池塘里撈蟹。岸上用塑料布圍出了一個5平方米的小池子,池子中間搭了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木板。螃蟹先被放到板上,它們本能地往四周爬,隨即掉進池子,不爬的死蟹便留在了板上。
成永旭拎出一個大塑料盆,盆底已被割掉,兜上了塑料網,網孔直徑2厘米多。把蟹倒進去后像篩面粉一樣篩,不合規格的蟹就漏下去了。
下一步,研究生和農戶把塑料網里大于3厘米的蟹挑出去,剩下的都是合格的。
合格的蟹集中起來,用擔子挑進池塘里的蟹網,那里的水溫正適合,蟹在其中暫時歇腳,等待裝箱。
成永旭拎起一只合格的蟹,“這叫扣蟹,像紐扣一樣大的小蟹。”他告訴記者,2-3厘米的扣蟹最好,太小和太大都不行,蟹殼的表面有6個疣突,側面有側刺。
在選蟹前一周,上海檢驗檢疫部門已隨機撈去四五十只蟹,檢測重金屬、農藥殘留。檢驗檢疫部門對水質、飼料也定期監測,“我們必須保證運到臺灣的扣蟹是最優質的。”
為臺灣提供農業技術支持
來源:文匯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