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吳林紅
隨著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全國人大代表、碭山縣葛集鎮人大主席、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劉瑞蓮說,農村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污染來源復雜,既有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又有農村生活垃圾和部分鄉鎮企業帶來的污染。
農村臟亂差根子在哪里?劉瑞蓮代表認為:“為了脫貧致富,廣大農村在缺少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不得不走粗放型發展路子,很容易導致土地退化、森林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存在明顯的重城市輕農村現象,有些地方在美化城市過程中,甚至出現城市垃圾向農村轉移、污染企業向農村搬遷的現象,使農村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法律法規缺失也不容忽視。“現有環境保護法規多是針對城市環境問題和工業企業污染而制定的,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缺少具體有效的政策和監督管理措施,各地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農村環境保護規定,使之長期處于管理不力的狀態。”
劉瑞蓮代表建議,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填補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的空白和盲點;科學制定農業生產和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和標準,使農村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機構,解決農村環境無人監管、無人負責的局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浪費和化肥農藥的使用;加強農民環保教育,使環保觀念在農村深入人心。
來源:安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