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處在農村工作的前沿陣地、直接面對農村、面對農民的農技推廣人員,即使省市一級的農業科研實力再強也是白搭
我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投入,設施落后,手段不強,缺乏試驗示范基地、儀器設備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由于農業對地方稅收沒有貢獻,地方政府投入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建設較少,“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問題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合作社在農技推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農技站的作用無可替代,廣東的農技推廣,依然離不開加強農技站的建設
廣東人均耕地不足半畝,依靠科技化提升農業的產量和質量,是廣東農業的唯一出路。
“中央1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對于廣東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提高科技化水平是廣東農業的希望所在。
然而,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是,廣東要全面實現農業科技化離不開深扎基層的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站(以下簡稱“農技站”)。
連日來,記者通過多方采訪發現,目前,廣東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遠遠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鎮一級農技站是一座上聯專家、下聯農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農民科技需求有效對接的橋梁,但是沒有自有辦公用房、沒有試驗示范基地、沒有必要的交通工具,我省鄉鎮一級農技站普遍存在的“三無”現象,使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遭遇“最后一公里”阻塞,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農技推廣體系萎縮
沒有農技站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再好的農業科技也難以到達農民手中
“農業科技的普及離不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翁源縣龍仙鎮農技站站長陳云賢已經在鄉鎮從事農技推廣20多年了,在他看來,沒有農技站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再好的農業科技也難以到達農民的手中。
“以前我們把雜交稻送到農民手中,農民也不要。”陳云賢說,很多農民你給他們講農業科技,他們聽不懂,也不想去嘗試新的技術。必須有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深入鄉村,和農民交朋友,讓農民信任他們,再通過示范帶動,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現在龍仙鎮98%的糧農都種植了雜交稻,大部分農戶都使用甘蔗地膜、水稻拋秧技術,都是龍仙鎮農技站工作人員深入基層的結果。”陳云賢說。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