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備受關注cfp供圖
羊城晚報特派北京記者薛江華張演欽曾頌夏楊實習生李永霞
全國政協委員黃少良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掌門人,2009年10月,他在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后遞交一份近萬字的提案,提出無縫隙管理體制,并建議設立國務院“食安委”(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這個建議在四個月后被寫入了食品安全法。然而,如今他似乎對自己參與“催生”的“食安委”并不“感冒”。
4日,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黃少良接受羊城晚報專訪,他還特意把調研團隊中另兩位主要成員也邀請到了采訪現場。
“養魚執法”是食品危機的病根
羊城晚報:現在食品安全法也出臺了,“食安委”也有了,為何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那么嚴重?
黃少良:食品安全法公布實施近一年,監管機構相互推諉現象更為嚴重。我們在某市調查“黑飯盒”事件,市工商部門說只查處無照經營,應歸質監部門管;質監部門說按相關法規,質監只對企業單位執法,建議向衛生部門舉報;衛生部門表示,他們只負責監管飯店衛生狀況,建議向食品藥品監督局反映;食品藥品監督局回答說,黑窩點區級衛生部門就能處理,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監管部門始終在扮演“馬后炮”角色。所有食品問題都是媒體先曝光,相關部門才開始查處。“養魚執法”是食品危機的病根。一位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透露:“發現造假也不能罰死,否則以后我還找誰收錢去?”
監管部門搞創收,成了問題食品企業的庇護傘。據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透露:各種收費和罰款當中,省、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80%歸自己支配,他們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都要靠上級返還的收費和罰款來解決。“人家給了錢,你能不‘放一馬?”
羊城晚報:這里面是否也有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在作祟?
來源:羊城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