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么都不懂的門外漢到2008年度全國糧食生產大戶,從顆粒無收的低洼地到占地6000多畝、年產2700多噸的現代化農場,剛剛當選為上海市浦東新區五屆政協常委的僑眷張永祥是南匯著名的“種子大王”。作為上海唯一一家大型民營種源企業,張永祥向浦東新區提供全部的雜交水稻良種以及麥種,上海雜交水稻也有3/5由他供種。
觸及中國農業發展命脈的種業目前正遭受著跨國公司的步步“蠶食”,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主題鎖定為“農業科技創新”。對此,張永祥向記者表示:“在外資‘全面入侵’國內種業的情況下,我始終有一種責任感,希望將企業做大,為國家的糧食增產作出自己的貢獻。這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
提高準入門檻有利本土種業
僑報:目前已有70多家外資種業公司進入中國,我們本土種業企業如何去抗衡跨國公司的強大壓力?
張永祥:在我國,雖然外資種業公司無法完全控股,但國外種業巨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實現了外資的實際壟斷,像美國杜邦先鋒的“先玉335”在吉林省整體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5%。它在中國市場走的就是一條“曲線壟斷”的道路,先通過國內種子研究公司育種,再交給它們在國內的合資公司銷售。美國孟山都在中國擁有多家合資公司,新加坡的益海嘉里糧油項目落戶鄭州,還有如瑞士先正達、法國利馬格蘭等都以不同方式“研究”著中國的種子市場。我們七成的種子都被外資掌控,所以中國種業面臨“滅頂之災”的說法并非危言聳聽。
去年4月中央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指出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將主題定為農業科技創新。現在種業公司的注冊資本門檻提高到了3000萬元,以后可能進一步提升至1億元,這就淘汰了許多小的種業公司,通過行業洗牌集中打造種業“航母”。我認為這有利于本土種業企業的發展。
僑報:作為上海唯一一家大型民營種源企業,既要堅持自主創新,又要立足上海服務全國,是否感到責任與壓力并存?
來源:上海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