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1424億斤,歷史性地實現“八連增”,為“十二五”糧食生產開了個好頭,也保障了全國糧食的有效供給和糧食市場平穩運行。然而,目前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在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種糧效益仍然偏低,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能否得到提高的背景下,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依然面臨嚴峻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會代表委員為糧食生產建言獻策。
盡管近年來由于國家的惠農政策讓農民受益,農民種糧積極性比前幾年有所提高,但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侵蝕”著種糧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今年在提交“兩會”《關于糧價的建議》的提案中,給出了湖南省物價局的統計數據,2010年農民種植每畝水稻的純收益是186.2元,但其中包括104.1元的國家糧食直補,剔除補貼,農民的純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于生產成本上升了121.6元,農民種植每畝水稻純收益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國家糧食補貼,農民純收益只有7.5元。
1990年我國的糧食(水稻)收購價是0.22至0.24元/斤,2011年的糧食(水稻)最低收購價是1至1.1元/斤,只漲了大約4倍。但同期的生產資料價格漲了20多倍。
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他在建議“政府要以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然后以平價出售糧食。”袁隆平的建議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的確,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對于保證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著重要作用。一旦農民失去了種糧的熱情,即便是農業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礎設施改善,我們面對的仍可能會是土地撂荒糧食減產。
這為各級政府提出了一個課題:保護種糧的積極性,不僅在于從政策層面上進一步加大對種糧的補貼力度,以及加強對種糧成本的管控,提高畝產的贏利空間,更需要提高種糧的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能力:一方面,進一步加快糧食生產的產業化步伐;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民保障機制,逐步提高種糧的綜合效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