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藥”“京藥”之稱,產值收入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首都應建全球中藥研發中心
(記者劉可)北京的中藥素有“國藥”、“京藥”之稱,可中藥產業在產值收入、利潤增速等方面卻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沒有充分發揮龍頭作用。農工黨中央建議,在首都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應把建設全球中藥研發中心作為其組成部分,加快構筑中藥技術研發平臺,完善中藥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首都中藥發展。
北京的中藥其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有以同仁堂集團為核心的集銷售、科研、生產、醫療為一體的大型傳統龍頭制藥企業,又有以天惠藥業為代表的京產特色藥材種植企業和飲片加工、天然產物提取企業,還有一大批國家級中藥研究機構如中醫科學院等,同時,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民營中藥企業也在首都落戶扎根。作為特色優勢產業領域,首都中藥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2010年首都中藥產值超過80億元。2011年上半年,中藥行業同比增長速度約為21%。
但是,首都中藥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幾方面的桎梏。首先是中藥現代科學評價體系不健全,在目前仍以藥材為核心建立的質量控制保障體系中,盡管擁有以同仁堂為代表的傳統優質企業,但受中藥資源匱乏、原材料價格限制等因素影響,造成中醫臨床實際需要和工業產品的不協調,“有名醫無好藥”。同時,由于中央和北京市科研主管單位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北京中藥產業在產值、利潤增速等方面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基于首都中藥產業化水平較高、科研基礎較好等優勢,農工黨中央建議,在首都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應把建設全球中藥研發中心作為其組成部分。繼續加大對中藥研究的科研投入,鼓勵化學、物理、信息等領域的杰出人才進入中藥研究領域,從不同角度深化對中藥治病機理和作用的研究,拓展研究的學科根基。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企業等多方面力量,建立中藥重點實驗室、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中藥臨床試驗中心,逐步構筑起多領域、多層次的中藥技術研發平臺,最終建成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現代中藥創新體系,并著眼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大中藥品種深度開發,研發出有充分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產品。
鏈接
來源: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