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報道:(記者/羅銳通訊員/李海生劉斌斌)惠東縣于2009年開始啟動人工魚礁工程建設,近日該工程順利通過省市人工魚礁驗收小組的階段驗收。人工魚礁投放以來,改善了惠東當地海洋生態環境,不少珍貴的魚類在礁區聚集,近海漁民也因此獲利,每天每艘漁船漁獲高達50公斤。
據悉,惠東縣人工魚礁工程包括建設港口大星山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港口小星山準生態型人工魚礁和大亞灣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其中,大星山生態型人工魚礁于2009年啟動建設,由省投資1320萬元。該人工魚礁位于港口大星山西南面海域,礁區面積6.845平方公里,由5個礁群組成,共建造1160個礁體。
小星山準生態型人工魚礁和大亞灣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于2010年同時啟動建設,其中前者由市、縣財政投資600萬元,共造魚礁612個;后者由中央農業部投資350萬元,共造魚礁373個。
人工魚礁建設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立體綜合保護與開發項目。建設過程中,惠東縣紀委監察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切實加強監督檢查,通過規范工程招標程序、加強施工監督管理以及規范資金和財務管理制度等舉措,確保了此項工程順利實施。
通過人工魚礁的建設,礁區的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例如,大星山海區投放人工魚礁后,使礁區范圍內海水流速得到緩沖,形成魚類飼料、產卵、幼魚繁殖和棲息場所,漁業資源不斷豐富。通過捕撈、觀察等手段查明,礁區魚類的種類和數量均呈遞增趨勢,一些瀕臨絕跡或已為“稀有”的海洋生物紛紛在礁區聚集,尤其以優質經濟魚類和巖礁性魚類居多,如石斑魚、紅斑、老鼠斑、油斑等。白姑魚、馬鮫魚等不定居的水生物種,也經常“光顧”礁區,沙丁魚、鰻、烏賊等滯留性水生物種,也于魚礁內安了“家”。
人工魚礁建設為漁民轉產轉業提供了“軟著陸”。人工魚礁投放后,聚魚效果明顯。目前,在天氣適宜捕撈的情況下,每天都有30-40艘船只于大星山人工魚礁區域內作業,每天每艘漁船漁獲高達50公斤。其中以石斑、紅斑、油斑居多,而且個體較大,較大的魚類每尾魚重達1-1.5公斤。這些優質品種市場價格比較昂貴,為當地漁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