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穩,天下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農”再次成為重點之一。溫家寶總理用了近兩頁的篇幅講述“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并強調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這一話題也引起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成為嚴峻問題。
來自山東平邑縣九間棚村的黨委書記劉嘉坤代表對此深有體會,他說:“現在50歲以上甚至60多歲的老年人成了種地主力,少數留在農村中的年輕人,有些也不愿意種地或者不會種地。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農村勞動力和種地的需求間可能慢慢會脫節。”
“‘3861部隊(指婦女、兒童)’、‘99部隊(指老人)’,成為如今對務農人員描述。”江西農業廳副廳長馬巖波代表的調研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他看來,面對這個現狀,政府需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快農業人才培育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以種養大戶、經紀人、大學生村官、農機手等培訓為重點,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服務人員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著力解決“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
他建議,職業農民可分為兩類,一是通過承包、流轉等途徑形成的生產規模型大戶;二是依托專業合作社發展起來的專業型的技術農民。對前者,要組織引導,通過培訓提升其經營管理能力,對后者則要加強專業培訓,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必要時政策給予一定的補助。
提高種地科技含量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已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
2011年,中國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53.5%,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一間舊房子,掛塊大牌子,兩張破桌子,幾個老頭子。”馬巖波代表說,過去幾年,不少基層農技推廣站都處于這種“網破、線斷、人散”的有名無實的狀態,農業技術推廣手段亟待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要加快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對此,馬巖波代表建議,在資金投入上要“用好三塊錢”:“中央拿一塊錢,解決基本建設和總體設施的問題;省里拿一塊錢,解決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問題;縣里拿一塊錢,保人頭保吃飯。這三塊錢解決了,工作就理順了。”
在對中國農業科學院院所信息化建設項目調研的基礎上,九三學社中央向兩會提交了一份書面發言,指出:用信息化提升農業科研創新與推廣能力;制定國家農業科研創新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進行國家農業科研創新信息化環境建設;建設國家農技推廣信息化工程;加強科技攻關,研發相關信息化關鍵技術和設備,以此促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創新成果等入戶到田,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民盟中央同樣在相關提案中提出了為科技成果技術轉移建立立法保障、加快科技商品市場體系的建立、提高農民吸收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等一系列建議。
擺脫靠天吃飯
有人種地,能科學種地,有了這些,還不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在這筆資金的利用上,劉嘉坤代表表示,我國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建議國家加大對水利、道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些是農民個人辦不了的,而對農業發展又非常重要。”
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建議,進一步做好農田水利建設,也要強化其科學性,要科學制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
夏濤委員建議,利用今年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契機,在摸清水利家底的基礎上,制定、修訂和完善規劃。著力改變水利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土地整理和利用、農田林網等規劃相脫節的現狀。重點突出與統籌兼顧相結合,有序推進農田水利工作。同時,積極探索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懷薇)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